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弟子规》杂谈
临汾日报
《弟子规》强调的是一个孩童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等五方面应该做以及不应该做的事情,其中强调了“孝”“敬”“仁”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就越发觉得它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不仅给自己带来诸多益处,更树立了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目标及方向。
孝家,孝人,孝祖国,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要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X,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孝悌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为人的根本。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必须及时行孝,主动尽孝。不过,圣人言:“事父母几谏”。人无完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孝顺祖国,正是因为其中温暖而又有力的怀抱庇护着所有生活于此,或长于此的人们,我们才能活得如此安心。人无小孝则无爱,人无大孝则不忠,对祖国的“孝”不仅是底线问题,是我们的立命根本。
敬己,敬人,敬法律。“敬”有很多名义,在字典里既是名词又是动词。父母从小教导,“敬”是态度,是理念,更是一种行为举止。人想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认可,首先要学会自敬。《弟子规》中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引申开来,一个人连自己的着装都是邋遢不堪的,如何让人产生可靠的感觉。习总书记的“照镜子,正衣冠”也正有此意。不过外在的灰尘或容易被发现,可以即知即改,内在的油渍就比较难清洗了,这就要学会多运用批评的武器,多求医,及早治好。在敬己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尊敬和尊重长辈、同学,敬重优秀、有德之人。
仁心、仁友、仁社会。《弟子规》中提到“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意思是,同样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群中,有善有恶,有正有邪,良莠不齐,其中流于世俗的人有很多,而有仁爱的人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弟子规》希望大家都能“亲仁”。韩非子说:“仁者,谓其中心颀然爱人也。”能“仁”自身的人更能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就是这理。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满足。乐于助友,助人为乐,这是国人的美德,更是一种传统,一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同时大家要知道,助人者自助,更需要“仁”助,我们需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孝”“敬”“仁”,这是祖辈根据《弟子规》而传下的“家风”,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所盼望,所追求的优秀作风?小家组成大家,大家构成国家,每个家庭都能有所为,社会就能一直和谐发展。在现在国家正在发展的阶段,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从自己开始,言行好家教,真正实现民族的复兴,见证我们光荣、伟大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