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果要做成一笔买卖,必须使这两种顾客都愿意买。比如上海的消费品比较认可家乐福超市,这时制造商只要把产品打入家乐福,产品自然就会占领上海家庭主妇的钱包。前提是产品一定要好,如果家乐福把某种商品很醒目地陈列出来,而家庭主妇不买,这笔买卖就做不成。另外,一家商业银行既需要存款者,又需要借款者。这就是犹太人发明的世界银行业模式——“拿别人的钱,赚钱”。此时,存款人和借款人,二者缺一就做不成生意。
1、塞法迪银行家
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 Jews)是犹太民族在西班牙的分支。约占犹太总人口20%。由于长期生活在阿拉伯化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因此他们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生活习惯上与其他分支颇为不同,他们说的语言是拉迪诺语。12世纪时,赛法迪犹太人约占犹太人总人口90%左右。而生活在西班牙的犹太人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犹太人的总和。以沙逊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例,这二个家族同属于塞法迪犹太人,也都是从事金匠和钱币兑换的生意。他们也是欧洲大部分银行家族的代理人,从事信用调查、收放贷款等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信用和金融网络。
15世纪90年代,基督教在与伊斯兰教的战争中获胜,随后基督徒将伊斯兰教政权赶回到非洲。二年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将塞法迪犹太人逐出西班牙。罗斯柴尔德家族从此流亡德意志,并从事老本行,后来成为德意志王室的“宫廷银行家”。沙逊家族则一路向东,搬迁至中东波斯湾地区的商贸中心巴格达。在巴格达,沙逊家族凭借犹太人独有的金融手段,利用伊斯兰教义中禁止从事高利贷的教规,而犹太人又不受伊斯兰教规的约束。这样一来,沙逊家族是一手抓阿拉伯人手中的存款,再转手借贷给急需用钱的阿拉伯人。由于沙逊的家族的目标是为整个中东地区商贸顾客提供银行借贷,很快他就获得了统治当局的认可,成为了波斯湾地区最大的银行家族,并且担任巴格达的首席财政官。也被犹太人称为“纳西”,即犹太人之王。
而在伦敦的金融城里,新兴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家族已然压倒了巴林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想从鸦片生意中分一杯羹,苦于巴林银行对东印度公司散商的控制力,而插不进去。沙逊的出现正好符合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战略发展规划,同是塞法迪犹太人的二个家族,一拍即合。经过周密研究,沙逊发现怡和对印度的鸦片控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怡和没能控制印度腹地的罂粟种植园。沙逊抓住机会,利用强大的资本实力,向内陆的印度鸦片种植和加工商人提供高达3/4的贷款。各地采购商闻风而至,沙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鸦片种植的源头,实现了对货源的垄断。到了1871年,局势已经很明朗了,怡和在与沙逊争夺鸦片源头的拼杀中败下阵来,沙逊被公认为印度和中国全部鸦片库存的主要持有者,控制着各类鸦片总量的70%。1840~1914年,沙逊家族在垄断鸦片的生意中获利高达1.4亿两白银。这就是垄断的力量!从此,沙逊帝国威震远东。远东洋行进入了沙逊时代。当沙逊家族完成了鸦片垄断大业之后,资本实力超级雄厚,于是开始琢磨也搞一家中央银行,从而控制一个国家货币发行。
1864年初,一份创办“香港和上海银行”的计划书摆在了老沙逊办公桌上。提交这个计划的苏格兰小伙子名叫托马斯?苏石兰,他年方30就已经是大英轮船公司驻香港总监,也是香港黄埔船坞公司董事局主席。
老沙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计划。作为一家总部设在香港和上海的银行,与那些仅仅在香港和上海设立分行的外国银行相比,在信息联系方面会更加便利。当时香港的贸易总量已经非常大了,所以那些需要远隔重洋向其总行请示的分行,在未来与汇丰银行的直接竞争中只能居于下风。
来源:价值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