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集体收入,办起事来真难啊”
只有380人的柳林岭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没有任何集体产业,每年的主要收入是3万元左右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这点钱,只能干一些订报、交电费、打扫卫生的事,两委干部的工资都得另想办法。”秦红卫说。
在运城市盐湖区、万荣县等传统农业县区,没有集体经营收入的农村占比达九成以上。山西省政府的一份资料显示,全省2.8万余个行政村中,三分之二以上没有集体经营收益。不足三分之一有经营收益的农村中,一半收益在5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的不足5%,多集中在城郊和有矿产资源的农村。
本刊记者在基层调研走访发现,每年三五万元不等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成为绝大多数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救命”资金除了维持村委会的基本运转外,几乎都被严重超限额征订报刊占用。
运城市一个山区农村的文化室里,近十种报刊散乱地堆在桌子上,既有各级党报,也有部门刊物和地方都市报。该村村委会主任说:“这些报刊基本没人看,都是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每年花费8000多块钱,占转移支付资金的1/4左右。”
运城有关部门今年4月对全市145个村进行随机抽查,发现2014年度村均订阅报刊费用达5712.4元,超限比例高达279.5%;2015年度降至村均5362.5元,超限比例仍高达261.6%。
“订阅党报党刊意义重大,但一些部门和基层党委政府在征订过程中层层加码,扩大范围,导致部分农村严重超限额,给本就运转艰难的村级组织增加了很大负担。”运城市一位基层干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