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25 15:02:13
|
查看全部
有了IT管理架构雏形的美特斯邦威,在迈入品牌运营阶段时,稳固的后台成为其扩张有力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服装企业多以OEM为主,周成建却认为唯有品牌才能让服装获得更高利润。1998年,周成建不遗余力地推广美特斯邦威这个面向年轻人市场的休闲服品牌。在逐渐被市场所接受时,美特斯邦威的小工厂很难跟上销售额的突飞猛进,而自建工厂意味着要巨额投入,于是美特斯邦威找到其他服装制造企业代工。
在渠道拓展上,美特斯邦威同样也经历了从小规模直营到大规模加盟的演变。最初一两年,美特斯邦威在杭州开设了几个连锁店,后将门店扩展到上海。渠道规模增大后,诸多问题接踵而来,门店租金、人员工资等投入巨大,远程管理也非常困难,周成建根据当时的企业现状,选择了自主设计、经营品牌,将生产和销售渠道外包出去的发展战略。
美特斯邦威的成长轨迹,影响了温州大量的民营企业,许多企业都通过轻公司路径突破了发展瓶颈,造就了一批知名品牌,如森马、奥康、红蜻蜓等企业都是虚拟经营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不过,外包却将企业置于一个更加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任何一个外包环节脱轨,势必影响美特斯邦威的企业运营、甚至品牌形象。所幸的是,王泉庚在创业之初的几年内打下的IT管理基础,令美特斯邦威抵御了外包管理的不确定性。挑战者
在美特斯邦威发展的前几年,企业内部很少有人能理解王泉庚的思维。他的决策看起来都与现实格格不入,尽管事实证明,这些决策都让美特斯邦威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但是谁又保证未来的方向是正确的呢?
王泉庚是隐忍而又坚持的。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晚上研究资料到深夜;一旦下定决心,不管阻力有多大,他会执着地迎接挑战。
2001年,已经是美特斯邦威IT负责人的王泉庚提出了一个新锐的观点,即美特斯邦威要做品牌运营商,并且要通过IT平台将美特斯邦威上下游的产业链打通。当时,美特斯邦威仅仅是一个区域性公司,年销售额3亿多元,加盟商400多家,供应商80来家。在王泉庚的规划里,供应商和渠道商都将用IT系统实行分级管理。为此,他还设计出了每个级别的流程图。
这样的战略对于一个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太超前,大多数管理层都不赞同。王泉庚依旧很隐忍,他带领一个IT团队,夜以继日地编程。他坦言自己当时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国内没有可参照的样本。
不过,这个从山区里出来的年轻人的人生信条是“为什么不?”。咬着牙,王泉庚的团队在1个半月内就完成了编程,他自己则花了1年半去推广系统。正是通过IT掌握了产业链的管控权,美特斯邦威才在随后的几年得以稳健地高速扩张。
如今,美特斯邦威仍然没有一家自己的工厂,而是与供应链上游200多家成衣制造商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在渠道上,美特斯邦威在全国拥有2300多个专卖店,其中80%以上是加盟店。这些外包合作伙伴都在王泉庚打造的IT平台上保持着和美特斯邦威同样的供应链节奏。
现在,美特斯邦威已经成为商业圈的明星,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它的模式。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虚拟运营之路,王泉庚认为,美特斯邦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市场能力,而将不擅长的生产和渠道建设外包出去。IT管控则成为定海神针,令企业在价值网络中拥有足够强势的控制力。正是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预见,才令王泉庚从IT部门的负责人转型为集团高管。
尽管美特斯邦威外包了很多环节,王泉庚却熟知服装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流程,他甚至飞到新疆从棉花种植开始了解服装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而分析服装制造每个环节的价值构成。
如今,王泉庚已经在用IT规划公司未来35年的战略了。他认为,IT平台应当支撑美特斯邦威今后的海外扩张。这看起来依然有些超前,“为什么不?”,他仍然是这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