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斯人已去 精神永在 ——一琐忆原湖南省邵阳市卫生学校校长伍柏林
8月25日凌晨,我们的老校长伍柏林先生不幸于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陡然一震,感到太突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伍校长从发病到去世,才短短几个月啊。因为伍校长的去世,我少了一个老领导,少了一个文字上的知音,少了一个校报投稿者,少了一个文学梦想者的榜样。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感到由衷的悲哀。
伍柏林校长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校时的校长。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关怀体恤下属的好领导,是一位亲历亲为的好领导,是一位要求严格的好领导。我曾听他说起过,他作为校长,几乎所有报告、讲话都是自己亲自起草修改,从不让办公室主任捉刀代劳。这大概和他一直爱好写作,对文学情有独钟有关。那时我的教研室办公室在办公楼一楼门口,校长办公室在二楼,每天上班经常碰面,一来二去,也就比较熟悉了。有一年冬天,株洲某学校来了一位客人,伍校长请吃饭时,见我在龙头下洗菜,就说:“小刘,别洗了,跟我们去吃一点算了。”虽然只是普通一顿饭,却让我永远记住了领导的好,感受到了校长对年轻教师的关心。但他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有一次我在《中国革命史》课上,讲授秋收起义一节时,从学术上提出“秋收起义实际上是失败的”这一观点。因为没有秋收起义的失败,就不会有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不会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伍校长知道后,不赞同我在课堂上跟学生这样讲,并委托彭德明书记与我谈心,转达他的意见。我虽然不认同伍校长如此“小题大做”,但对他严格要求政治课教师、坚持课堂正面引导的育人责任感表示敬佩。
伍柏林校长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平时喜欢记工作日记,因为这,他积累了非常多的素材,为他后来写作回忆录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人了解邵阳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淡墨写人生》一书问世后,伍校长登门送给我他亲笔题赠的新书,让我好生感动。其实在书稿付梓前,他就发送邮件给我,请我提些修改意见,但我没有终于敢提。收到赠书后,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认真仔细阅读了其中大部分,并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认为墨淡人生不淡,淡墨写人生,写出了他光彩照人的一生,浓墨重彩的一生,平凡而不简单的一生。
学校升格为大专后,我被招考进了学校办公室,随后又到了现在的宣传统战处,负责校报编辑工作。因为编辑校报的缘故,让我与伍校长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由于对文字、文学的爱好,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伍校长加入了市作协,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他退休后退而不休,报名参加了市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仍然笔耕不辍,诗词、散文、游记,样样都写。然后向邵阳日报、邵阳晚报和校报投稿,对我的工作以有力支持。实事求是地说,他的文章算不上一流,难称上乘之作,却也绝不平庸,决非无病呻吟,大部分文章饱含对生活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向上追求。他还作为学校关工委成员,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为筹集海外善款、资助贫困学子读书做了大量工作。作为离退休老干部代表,他经常受邀参加学校重要会议或活动,给学校发展积极建言,出谋划策。并积极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影响力,主动团结离退休老同志,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精神永在。无限哀思,难以言表。愿尊敬的伍校长一路走好,天堂幸福。(刘运喜/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