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7|回复: 0

【基层明星】煤海“禹公”——记济三矿地测副总工程师杨建华

发表于 2015-8-26 22:38: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煤海“禹公”

——记济三矿地测副总工程师杨建华

张明明

在矿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工作被喻为钻头上的“眼睛”,他们的精准和细致,保障了巷道在600米井下安全延伸,济三矿的杨建华就是其中一员。

身为地测副总工程师的杨建华,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着矿井地测、防治水工作,与断层和水害打起交道。25后的今天,依然坚守在这个岗位的他,凭借精湛的业务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地测工作者、“五好”党员、集团公司技术专家、济宁煤炭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25年的兢兢业业,25年的持之以恒,他书写下了“济三防治水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熟知他的人,都亲切的称他为煤海“禹公”。



“水害,是威胁煤矿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济三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突出表现为断层多、涌水量大、突发状况较多,这给地测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凭借25年工作经验和不断的学习总结,杨建华成为济三矿防治水的权威、“元老”。

济三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但开采3煤层受顶板砂岩水影响较为严重,顶板水害和老空水害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较为严重。2001年12月初,济三矿投产刚刚一年,井下工作面就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涌水考验。11月30日晚20:00,63下01工作面推进至1429m时,顶板突然断裂、下沉,约10分钟后,面中11——7号支架被压死,2小时后面中出现淋水,采空区出现涌水,涌水量不断增大,严重威胁安全生产!险情就是命令,接到通知后,杨建华立即到矿带领防治水人员下井,观测突水状况,测量水量,分析水源、制定治水方案。他和同行们坚持在现场,通过近38个小时的抢险排水,351.76m3/h涌水得到控制。

12月3日上午10:00,采空区涌水又突然增加,工作面总涌水量达到527.13m3/h,采场压力继续增加,工作面多达104个支架被压死。等杨建华与相关人员到达工作面时,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涌水已漫延巷道300余米,工作面底洼处和机尾处的水深已达1.5m深!面临工作面截断通风的危险!

“当时水面上涨很快,杨总带着我们蹚着腰身以上的水位,机头、机尾、排水出口来回测量水位上涨速度,水量变化,监测排水泵效率,指导抢险排水,增加排水能力。”十多年过去了,地测科科长张广学,仍然对那场涌水记忆犹新,“杨总安排技术人员上井轮流休息,自己却一直在现场,直到形势稳定。”这次涌水峰值持续了4天,整个涌水过程达41天,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和经济损失。

事后,杨建华将这场“突水战役”记录在案,并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分析研究。“之前的勘探水文地质资料,基础数据与实际相差太远,必须加大水文地质探查工作,深入开展顶板水的突水研究,改变顶板水不大,易于治理,水患不大的陈旧认识。查清水文地质条件,摸清顶板砂岩突水机理,强化防治水基础管理,

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此,他下决心从基础做起,建立起物探、钻探、现场调查,资料综合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的防治水工作方法。不断强化防治水管理。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场防治水效果显著。矿井生产以来累计突涌水64次,其中大于100m3/h以上涌水36次 ,实现了安全生产。



“科技创新,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要更具科学性、精准性和指导性,以实现精确测量、超前预测的目的。”

济三矿顶板砂岩含水,采空区低洼处均存有积水,老空水是矿井最主要的水害隐患。一般是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分析采空区积水形态,受断层和煤厚变化影响,工作面不沿煤层底板推进的情况大量存在,分析的积水形态往往误差较大,给探放水钻孔设计、施工带来难度。另外,一般是按采空体积计算总积水量,分水平计算放水量误差较大问题,不利指导探放水工作。为了测算出精确的采空区积水,他改变传统分析、计算方式,利用工作面回采底板等高线图来分析采空区积水形态,利用CAD等绘图软件求取分水平的曲线型面积,进而计算不同水平的积水量,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反演不同水平范围内的冒落覆岩孔隙率。实现了科学精确分析、探放老空水。多年来,他科学分析积水范围、积水高度、积水量和空间分布,矿井沿(顶)空掘进巷道近6万m,安全疏放老空积水34处、129.2万m3,,有力保障了安全生产。

2011年,为保证生产接续,需加快163下05胶顺正常快速掘进,杨建华科学制定了分阶段多地点放水方案,在辅顺探索应用了220m长距离近水平钻孔放水,在切眼探索应用了高应力泥岩放水钻孔施工,现场取得理想效果,安全放水47.2万m3。为掘进创造了良好条件,保证了安全掘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同样也是煤矿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之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过去,采煤的同时,都是把地下水抽出来一排了之,不仅浪费了水资源,造成地面污染,还破坏了地下水系。”虽然在长期的护航安全生产过程中,杨建华都在想方设法与水害做斗争,但仍然不忘 “化害为利”,在节能减排、变废为宝上下功夫。

杨建华算过一笔帐。矿井每天生产用水下井平均6000 m3/d,矿井每天上排污水12300m3/d,若“废水”变“肥水”灌溉“自家田”,对于矿井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2011年,他和同行们,采用采空区除浊,自氧化过滤除铁工艺,设计建成了“井下涌水复用系统”, 实现了井下涌水复用6000 m3/d。每立方水节约费用1.78元,以节约总费用860多万元。

井筒是煤矿的咽喉,煤矿井筒井壁破裂是一新型水文地质灾害,2004年济三矿风井井壁发生破裂。为监测、预防因松散地层失水造成的井壁破裂,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和同行开展了监测及预防井壁破裂技术研究。其中,“深厚表土层混凝土井壁安全监测、破裂预测与信息化治理技术”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松散地层沉降变形光纤光栅监测技术”项目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技术进步二等奖、济宁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注水法预防井壁破获成套技术” 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技术进步二等奖。“一种防治立井井筒破裂的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井壁安全维护上取得理想效果,至今井筒已安全运行10年。



谋一时不如谋一世。对于矿井而言,建立详实科学的地质资料和人才队伍不仅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日常所需,更是载入矿井发展里程的技术支撑,是伴随矿井“终生”的宝贵财富。

为此,他积极开展矿井生产补勘和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采区补勘报告7个,矿井地质报告2个,其他专题地质报告4个,采区地质说明书8个,摸清了矿井地质情况的脉络。多年来,他参加完成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7个,完成实用新型专利1个,发明专利1个,发表论文17篇,参与编撰著作1部。

多年来,杨建华在提高矿井地测防治水技术的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地测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济三矿地测专业技术人员在集团公司第三、四、五届职工技能比武中,测量工岗位工种连续三届获得第一名,地质工岗位工种分获第四届第一名、第五届第三名、第六届第一名。地测专业有12人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矿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2011年公司地测专业六项竞赛评比中,济三矿获得矿井防治水、资源管理、测量、矿图四项第一,其他两项获第二和第三,地测中心获得优秀科室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