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27 14:59:36
|
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中国缺专业科幻电影编剧
随着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三体》电影版再度成为热点话题,片方也宣布无上限追加投资。不过,与科幻小说相比,中国科幻电影要走的路更加漫长。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表示,中国目前缺乏专业的科幻电影编剧,“几乎没有,因为原来咱们没有这种作为类型片的科幻电影。”
谈到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吴岩说:“在国外,科幻电影并不是从小说来的,人家有专业的编剧,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在中国现在是没有办法,借助小说来改电影,但不是一个常态。”
在吴岩看来,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需要培养专业编剧。“在国外都是专业的编剧,像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包括诺兰,他们都是自己编剧的,他们拿现成作品是非常少的,他们从小就看过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中国要培养起这么一批人来,他们和科幻小说作家是不一样的,当然科幻小说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但是要认清科幻电影是另一种东西。”
吴岩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烈雄主编的一套《新空间科幻电影译丛》,近日出版了英国作家、编剧罗伯特·格兰特的《科幻电影写作》。近两年,吴岩在北师大教授的科幻文学研究生课中,也有意从原来只侧重于研究向写作方面倾斜,邀请了国内少数的几位对科幻电影产业了解的专家来给学生们上课、讲座。他也建议国内有能力的影视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积蓄力量。不过,他觉得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也不仅仅是缺编剧的问题,“还有特效制作、概念设计,很多都缺。”
还有这些科幻作家值得读
◎王晋康
生于1948年的王晋康,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曾获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他的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20世纪最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生物学发现,且注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作品常表现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题。
代表作有《西奈噩梦》《七重外壳》《类人》等。王晋康共获得中国科幻大奖银河奖9次,获奖篇目分别是:《亚当的回归》《天火》《生命之歌》《西奈噩梦》《七重外壳》《豹》《替天行道》《水星播种》《终极爆炸》。
◎韩松
韩松,生于重庆。曾在媒体任职。他的作品极富文学情趣,结构精巧,内蕴深远,可谓独树一帜,带有“诡谲之美”。韩松于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
◎何夕
何夕,原名何宏伟,生于1971年的他自幼爱好科幻。1991年开始涉猎科幻小说创作,其创作以软科幻为主,主题专注于对宏观科学未来及人性善恶的探讨。他的多部作品,如《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曾获银河奖。曾停笔一段时间,在这之前发表作品时用的是原名,自1999年复出后改署“何夕”。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六道众生》《伤心者》等。
◎陈楸帆
陈楸帆是80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双学位,为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之一,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从中国的视角展开,以赛博朋克式的审美表达对全球化的深切忧虑。代表作有《丽江的鱼儿们》《霾》《荒潮》等,作品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其中《荒潮》更是获得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
◎长铗
长铗,本名刘志鹏,曾以“北卡12号”为笔名发表科普文章,更新代科幻小说作家。其作品中现代与历史交错,古典作品里可时闻慷慨楚歌,现代作品里则渐露绮丽西风。绝大多数科幻作品鲜有“外星人”“飞船”等老生常谈的事物,曾被评价为“激情飞扬的理想主义者”。
他擅长把现代科学融入中国古风的浪漫叙事中,对赛博朋克题材的把握又显示出其西方宗教情怀的一面。其作品题材以计算机、科技史、哲学为主,写作风格多变,科学信息量很大。代表作有《昆仑》、《674号公路》、《扶桑之伤》、《屠龙之技》、《若马凯还活着》等,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实习记者 徐瑞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