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重庆“打黑”风暴战绩显著,被认为最有成效的是在政法队伍内部肃清了“内鬼”,包括原市司法局局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文强在内,全市公安系统已有20多名处级以上官员因涉黑落马。
燕赵晚报发表张培元的文章:翻开这张“内鬼”名单,公众禁不住背生凉意。其中既有官高权重的文强,也有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长、刑警总队一名副总队长,渝北、北碚、江北、南岸、渝中等区县公安局局长或副局长,以及数量不少的普通民警。权力黑化,居然能黑到结伙成群的地步。重庆警方以其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作为,赢得了公众的敬佩与尊重。然而从某种角度上看,重庆式“打黑”风暴却并非孤本个案,尤其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当下更是具有标本意义。据专门研究黑社会的专家、南京大学教授蔡少卿分析,与以往黑恶势力不同,如今的黑团伙非常注重与官方的关系,在党政机关和司法系统要害部门大肆贿赂腐蚀,培植黑帮代言人、保护伞。警匪勾结、官匪勾结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网友戏称,少数地方的黑道已经升级为2.0时代,黑恶势力不再是街头打打杀杀的混混俱乐部,越来越多的黑老大戴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红帽子”,操纵控制的企业在漂白染洗之后,甚至能堂而皇之地跻身不同版本的中国巨富排行榜。涉黑企业的暴富和扩张,往往与权力腐败的蔓延扩散同步,并以市场公平规则遭受破坏、民生灾难不断加剧为代价。透过重庆“打黑”风暴中众多官员落马的场景可见,进一步加强权力监督、维护权力纯洁,防止公权力遭腐蚀黑化,是何等重要!
小蒋随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重庆“打黑”成效显著,一方面令群众拍手称快,大赞薄熙来书记拳头硬、决心足;另一方面,人们不禁要问: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早先怎么就没人管?从薄熙来到重庆当市委书记,至重庆打黑开始,有一年半的时间。人们凭常识能够判断出,“打黑”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薄熙来在掌握当地情况、立足稳定之后做出的审慎决定。根据当下的现实,要想扳倒市司法局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这样的高官,以及执法系统内部的“涉黑网络”,没有地方主政“一把手”作坚定后盾,仅凭司法系统“自查自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也出现一个悖论——“一把手”为人耿直、经验丰富、作风果敢还好,倘若“一把手”为人中庸、秉承无过便是功、甚至只是拿当下的官位作为下一次升迁的跳板、没有与当地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志向,结果很可能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把手说了算”一方面有助于决策与主张的坚决贯彻与实施,另一方面也存在“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的可能。一个地方的确需要好的领头羊。但是,法制社会更当构建以制度本身、而不是单纯以领导智慧为权力约束与监管的体系。公众需要民主与法制,“青天大老爷”或许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