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勇于破善于立
工会组织不是党政机关,更不是权力部门,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按章程运行是其显著特征。“不能直接用管理党政机关的办法来管理群团组织,应该给它们留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空间。”
(一)横向改革工会机关“部室制上下级对应”为“五大中心制全方位对下服务”设置。按照党政机关“三定”方案设置的工会机关现行工作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员职工多元诉求并要求工会及时回应的现实需要相比,“部室制”只相对满足了“我要工作”主要对上负责的基本条件,而只有“要我工作”问题有了一套创新解决方案,才能达到工会组织对下负责的时代要求。市总机关探索设置的工运研发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建会评估中心、集体谈判中心和工作保障中心“五大中心”,通过实践运行,基本能满足工会机关内部资源手段的有效整合,且因持续推进,又倒逼着工会机关全方位对下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二)纵向改革同一城区不同区域工会组织“单独自转”为“同城公转”模式。由于行政区划对工会组织的分割、基层基础薄弱、资源手段配置不均衡等因素,导致在同一城区的会员职工享受不到工会组织的统一服务,出现“同城不同权”、“职工过度流动”、“同质企业恶性竞争”等现象,工会体制内部“单独自转”效果不佳。垂直有效整合同一城区跨行政区工会组织资源手段,推动“同城公转”、形成工会内部系统“大联合、同对外”格局成为必然选择。我们通过企业·工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有效整合船山区、安居区总工会,国开区、河东新区、西部物流港工联会等“四区一港”及所属街道工联会资源手段,将其纳入“同城化”发展战略,取得了“同城公转”的聚合效应。
(三)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纵深做实基层“小三级”工会工作平台。在同一城区横到边纵到底的空间里,重构不同工作平台的职能定位。一是市区两级地方总工会机关充分剥离事务性工作,将其包装成“项目化”工作下移到基层工会工作平台,领导机关腾出的精力用于进一步提升其规划力、领导力、监督力和服务力。二是“小三级”顶层平台(如园区、街道、乡镇)要有条件地走“工会工作委员会-工会联合会-地方总工会”发展路径,让人员、资金、项目化工作等在此聚合做实,从而激发其孵化、服务、调解等突出功能,切实覆盖区域内全部会员职工。有条件的社区也可整体下移实体化工作平台。目前,遂宁已联建这样的平台56个,覆盖企业和职工均超过60%以上。三是企事业单位工会工作平台建设,当前重点要解决好有人干事问题,通过激发兼职人员活力、派员入驻、重点工作上级带、项目化工作等让工会转起来活起来。
(四)分类构建“公招直管”工会专业化职业化队伍,确保工会工作落地落点。“工运事业成于这支队伍,也会败于这支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工会工作,如果我们手中没有一支能够掌控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很多工作就会漂浮在空中,不管上级工会决策再好方案再优,会员职工也很难感受到工会的存在。从2007年开始我们充分运用政府公益性岗位,委托人社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工会工作者,推行由市总工会直接管理、派驻园区、街道、社区和企业工会的“公招直管”模式。八年来,我们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按照创意类、社会类、服务类、专业类、职业类和监管类等6类模式,建设和培养了一支99人的优质工会职业化、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了工会工作及时落地和精准落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