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青海新闻网讯杨泗林,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前党支部书记。他虽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已有几十年,但依旧操心着本村的荒山绿化事业,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1956年,22岁的杨泗林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察汗乌苏参加工作,虽离开家乡,但心中却一直记挂着家乡杨家山村。因为杨家山村坐落在乐都区以北15公里的大山深处,四面环山,村庄水源稀缺,村民们都是靠牲畜到3公里之外的大深沟驮水吃。回到家乡后,他与引胜公社沟通后,筹措公社公积金,从北山林场买了15辆老木车。之后,他又将这些老木车运到察尔汗换来了30头牲畜,暂时解决了群众驮水缺牲畜的困难。
1969年,由于离家太远,家中老人无人照看,他舍弃了自己的工作。1973年,39岁的杨泗林开始担任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为解决人畜饮水需求,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他从共和乡马厂村将水引到杨家山村山脚下,虽然缩短了驮水的距离,但是,群众还是得用牲口驮,用肩膀挑,依然费时费力。他又东奔西跑,筹措资金,买了两台堤灌机,历经千辛万苦,杨家山村终于在1978年结束了用牲畜驮水的历史,乡亲们终于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1997年,他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可是他人退心不退,下定决心要让杨家山披上绿色。六十多岁的他跑部门,争取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项目。他还请来护林员管护林区,从植树到浇水,再到林区的管护,其间产生所有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
经过15年努力,杨泗林所栽的树木达80万株,经县林业部门认定面积达870余亩。对于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他自己觉得,没什么夸赞之处,自己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
做事不求回报,正是杨泗林精神的可贵之处,也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