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70|回复: 1

[电力] ( 60位名家谈电独家专栏)茅于轼:记忆中的灯光

发表于 2009-9-3 19:53: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9151249386815495.jpg

             盛夏,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的南沙沟小区一片葱茏。7月29日,记者登门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记者走进客厅,看见80高龄的茅老,穿着短衫短裤,头发打理得十分整齐,显得精神十足。他拿着老花镜,乐呵呵地指了指长沙发,说:“坐这吧!”茅老的夫人赵燕玲女士看我们都坐下了,对我说:“你说话声音大点,他耳朵不太好。”没等我问,茅老已先开口:“那我就开始说。”
  说起用电,茅老谈起了没有电的那段经历。“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学校没有电。晚上,我们学习要用煤油灯照明。”他操着淡淡的南方口音,语气舒缓,不经意间就将记者的思绪带到60多年前。
  茅于轼的中学时代在1941~1946年,正处于抗战时期。动荡的时局迫使人们颠沛流离,他因此曾换过6所学校。1945年,他转入重庆南开中学读书。这所由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学校,成为他中学时期的最后一站。
  “我们是两个学生共用一盏煤油灯。这种煤油灯有玻璃罩子。罩子比较脆,很容易破……”茅老的语速时疾时徐,让零星的记忆一点点变得鲜活起来。
  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渝进行了43天的和平谈判。重庆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校外是前途与命运的激辩,校内是孕育希望和梦想的宁静。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青年茅于轼伏案学习,正被数学深深吸引。借着一盏煤油灯,他求解难题,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后来在经济学领域登堂入室铺好了路。
  1946年,茅于轼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据他回忆,那时城市才有电,没电的时候,人们就用蜡烛,“那时蜡烛叫洋蜡。”因为蜡烛很贵,使用煤油灯的人多一些。条件更差的普通老百姓就用灯草照明。他曾参观过上海两个大的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和法国电力公司的一家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的装机容量是16万千瓦。当时,整个上海的发电容量也就20万千瓦。
  1955~1984年,他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这期间,他的研究重心逐渐由数学转向经济学,并于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理论。
  茅老关注电力工业的发展,并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电网建设和提高供电可靠性。“通过择优分配理论,我得出一个跟电力有关的结论,就是各个发电厂的边际成本相等,则总成本最低。这对降低电力建设成本很有用。”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他认为:“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每个环节都可能出事,每个环节都要花钱。至于每个地方需要花多少钱,这也是择优分配理论可以解决的。”
  一直在旁聆听的赵女士,有时会高声将记者的提问解释给茅老,甚至拉来藤椅,参与交谈。茅老则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注视着夫人,对她的观点不时点头称是。
  赵女士描述,从他们当时的住所王府井大院到茅老单位的路上没有路灯。她说:“当时一到晚上,王府井这边都是黑的。那时大家都很穷,没有什么消费,也没有什么夜生活。大家晚上都不出来。哪像现在,到处都有霓虹灯,灯光很亮。”
  以王府井如今的繁华程度,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改革开放前的王府井是个什么样子。这期间的变化,也许只有如茅老和赵女士这样的亲历者才能真切地体会得到。
  “那时候的用电条件,跟现在的用电条件差得太远了。”谈及今昔用电变化,赵女士说,“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我们是1977年搬来的。当时建造房子没有电气化方面的考虑,所以,搬进来以后,我们发现家里没有搁冰箱的位置,也没有搁洗衣机的位置。那时,我们一个月才用30度电……现在的商品房在用电方面的布局就合理了很多。”
  “就算你买了电器,也舍不得用,电费太贵呀!买得起电器,用不起电。”据赵女士介绍,茅老当时的工资是130多元,而电费是每千瓦时0.6元。“我们家不太计较这些。对一般家庭来说,他们看着每天用去几度电,心里会有一定的压力。”
  茅老好奇地问了一句:“我们家现在一个月用多少度电?”
  “平时200多度。夏天用空调多一点,300多度。”赵女士说。
  谈起近况,茅老说,他现在去单位比较少,多是在家里收发邮件,接听电话,接待来访等。晚上,还会打开台灯看看书。灯光始终陪伴着茅老。想必这位老人在打开台灯的那一刻,会偶尔忆起那些分布于不同时空的灯光,并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的灯光最耀眼。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伯父是桥梁专家茅以升。1958年被打成右派。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做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任理事长。
  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担任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书和百余篇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论文。



来源:国家电网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9 07:01:55 | 查看全部
谢谢马老师,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