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斯 文
不知不觉地下了一夜雨,8月17日早晨吧,我们一行呼吸着清新空气,奔驰在陕西的风景线上,立马浮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的秦人自画像,这的确也是秦地风情较直观的写照。联想到李咏曾在《幸运52》节目中,用自己改编的一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开起了陕西人的玩笑,不仅暗中讽刺了陕西的气候条件不佳,而且竟然直接用“懒汉”代替“老陕”等词语,很多观众投诉李咏口无遮拦、玩笑惹祸,险有点斯文扫地。
是啊,这也欠斯文了。陕西杨凌,知道吗?曾是四千年前尧和舜时中国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因隋文帝杨坚泰陵而得名“杨陵”。
1997年7月29日,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成立。江泽民总书记在题词“努力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贡献”时,将“杨陵”写成“杨凌”。因为历史上杨陵缺水,江总书记用“凌”以示解除旱灾,为何不用“淩”呢?水多了会导致水灾的。“凌”还有壮志凌云之意。自此,“杨凌”更名为“杨凌”,这斯文多有水准!
西安“半坡遗址”,读书人都知道个大概,在半坡社会的时候,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以母亲为主组成家庭,过着群居生活。他们沿河而居,在部落与部落之间还有一条很深的界沟,沟内人员严禁通婚。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近亲通婚有害的意识。当时已经有了陶盆、陶罐、石斧等一些简单的工具。他们的房屋门栏很高,为了防止雨水流进屋内,屋面开有一个个小窗。从出土的古墓来看,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墓中还有陪葬品,说明当时已有等级制了。参观了半坡博物馆,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脚步。
在“半坡遗趾”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坡遗趾”4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为什么“半坡遗趾”的“趾”字是足字旁而不是土字旁呢?
据说曾有人向郭老求教,得到的解释是: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完成了手脚分工的历史性蜕变,今天大家看到的就是他们留下的足迹。可以说,这种解释缜密严谨,天衣无缝,反映了郭老渊博的学识和机敏的谈锋,谁也无可辩驳,心服口服。当然,关于这个“趾”字,关于郭老的解释,媒体、传说有多个版本。譬如说,郭沫若当年题字喝醉了,误把“遗址”写成了“遗趾”,人们只好将错就错。别字别解,这斯文更有品位了!
说起酒后题字,巧妙的补字不仅能“化险为夷”,还有妙趣盎然的效果。费新我先生一次对客挥写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当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时,漏了一个“话”字,观者皆面露惋惜之色。只见费老写完,下面用较小的字补了“酒后失话”4个字,众人不仅抚掌称妙。这可谓斯文的又一种境界!
斯文,除了学识渊博、内涵丰富,还应较有见地、精彩独到。就说“天府之国”吧。早在秦、汉以前,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国,因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地形险要,就被誉为“天府”。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天聚”、“天赐”的意思。用“天府”二字喻巴、蜀,初见于史书《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此所谓天府”。
平素人们一提到“天府之国”,好像非四川的成都平原莫属。其实,在历史上,陕西的关中平原是比成都平原更早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是最早的“天府之国”。
关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西高东低,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附近的大散关,南接秦岭,北抵陕北平原,东西约长300公里,南北宽30—80公里,是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以及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这里土壤肥沃,物产富饶,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称。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始将连横,对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说:“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战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谓天府,天下之雄国。”《汉书•张良传》上也说,关中平原,“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陕西一游,“天府之国”尽收眼底,随即多了如此斯文。(顾盛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