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83|回复: 5

[修东悟语] 大辩若讷求慎言--《道德经》札记之四

发表于 2015-9-3 11:37: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曾经参加过一次相当级别的会议,开幕式、中程尤为精彩,主持人万言洋洒,风格独具,给诸位见过些世面的与会人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家人不住的利用会议的间隙赞叹,真是收获颇丰呀。可是到了闭幕的当儿,几位专家却表现出了出奇的木讷,言语开始紧张,有时显得无序,有时显得前言不与后语相匹,参会的记忆已经很久了,百思不得其解。到后来,仔细读了老子的著作,在了解了“大辩若讷”之后,才醍醐灌顶,原来如此,越是到了关键时候,名人越是显得慎言,其中的缘由只有老子等诸位先哲们预测得了,甚是明了了。
        大辩者,即是经常性的根据命题和现实予以雄辩,或者是说服力极强的人的作为,他们定是掌握了真理的自信和定理的运作,把握了众多的论点论据,还有言语的气象。因为他们的经常思考,经久不息的时间锤炼,才使得对事件的看法比常人要深,对人的认识水准比常人要“毒”,对事物发展态势的研究要比常人要准,对该说的话要比平常人少。大辩者,首先是有辩的资本,辩的条件,辩的地位,辩的理由直至辩的结果。老子经常教育一家人要不言之教,意即沉默是金,也正是应了人们常说的能者不辩,善者能辩,愚者善辩。
        人生过程中的有些事情,辩,是为了清楚,为了更好地围绕目标行进。而现实中,往往越辩越糊涂,不辩反而清醒了许多,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在人与人交往产生误会时,在被小人戳脊无法证明其自身清白时,在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在被最为值得珍惜的朋友关系误解时,在说错了一句最不该说的话时,在顺着主持人的话语说了一些见不得人的话时……一般的情景是,越辩越显得不真诚,越辩越显得虚伪,越辩越显得是在为自己解脱,越辩越是在给所谓的领导下不来台,越辩越显得话语乏力,这时最好的解围办法便是慎言,既不去做无谓的雍容华贵的解释,也不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理由,更不去为了证明自己什么而去绞尽脑汁据理力争,当然,也不会作旁证,理引子,顺论据,此时的境界大概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最恢弘。再就是时过境迁,时间流逝,当这段话语成为历史的时候,说与当事者听,他自会带着这些对真诚的理解,得到自责似的良心发现。
        现实情况下,许多的大辩者,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一己之利,为了维护顶头上司,为了自己的生存质量……有时会说些事与愿违的话语,即使是违心的;有时是身在其境,不说不行,不辩不行,即使是已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东西,但是为了某项决策的执行,为了某个人员职位的顺理成章,于是木讷之言说出、敏捷之语留存,即使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即使后语不达前言,但是终究是讲话和盘托出,解了心头之顾及,顺了上司之心意,也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这时,慎言又显得如此可怜,如此无奈。
        大辩,本意有滔滔不绝的含义,唯唯诺诺不是其原本,前怕狼后怕虎不是其原则,本应是大大方方说辩,慷慨陈词诉说,嘀嘀咕咕不叫大辩,拿着挪活当沉着不是大辩。而我们常说的大“辩若讷求慎言”的境界,就是知道的不去说,明了的不去善言,越是想多说时越是沉着沉默,越是让发言时越是斟酌再三,这离一个人掌控人生的火候,离胜算人生究竟有多远,有多大的把握,只有言者心知肚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5 07:47:28 | 查看全部
谨慎过度,有时也会拘谨了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1:38:0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1 15:08:08 | 查看全部
越辩越显得不真诚,越辩越显得虚伪,所以不如不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1 15:08:19 | 查看全部
学习,问好张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6 14:05:03 | 查看全部
谢谢秀峰老师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