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4|回复: 2

专家:减肥误区全攻略

发表于 2015-9-6 09:35: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有些肥胖患者减肥心切,总希望短时间内通过减肥药将体重下降至正常水平,最好能一个月瘦个20、30斤。殊不知,快速的体重下降有害无益。这样做,不仅减肥成果不容易保持,反弹率极高。而且,容易导致身体严重透支,营养不良,从而诱发各种意想不到的疾病。因此,循序渐进,以饮食控制、合理运动为基础,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才是切实可行的。
  -饮食篇
  误区1、吃辛辣食物可以减肥
  有许多人认为,吃辛辣食物可以促进脂肪燃烧,容易流汗,而且能增加饱腹感,因此可以作为减肥的好方法。其实,吃辛辣食物的作用并非想象中那么大。反而,多吃辛辣食物往往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会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容易引起胃出血。而且吃太多刺激性食物还会令皮肤变得粗糙,容易得暗疮,绝对得不偿失。
  误区2、多吃低脂食物不易发胖
  有些人认为,高脂饮食容易引起肥胖,因此,多吃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可以减轻体重,事实并非如此。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Moore副教授在美国心脏学会第44届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和预防年会上报告称,很少吃乳制品、进高脂或低脂饮食的青少年,比进适量脂肪饮食者更易于肥胖。事实上,脂肪在减肥过程中,不总是充当反面角色。食用的脂肪不仅不会很快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脂肪的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肪在体内合成。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的最佳饮食包括适量脂肪、多吃水果、蔬菜和乳制品。
  误区3、持续吃水果餐可以减肥
  人们总认为多吃水果可以减肥,或持续以水果代替一天中的某一餐控制体重,还认为水果还能美容养颜,反正水果的好处多得说不完。事实果真如此吗?水果虽然富含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但其营养成分较为单一,尤其缺少必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因此长期单一水果减肥必然使身体中的蛋白质、矿物质等各项营养成份丢失,慢慢的你的身体就会发出危险警报。
  误区4、单一不变的食谱控制体重
  和水果减肥一样,长期单一不变的食谱会减少许多营养物质的摄入,久而久之会使身体缺少全面均衡的营养,有害无益。
  -运动篇
  误区1、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好
  很多人认为,为了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应该给自己制定非常严格的运动计划,运动强度越大越好。其实,减肥人士的运动应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大的运动量会引起机体机能的破坏。在身体锻炼中万不可采取“暴饮暴食”的方法,突然加大运动量或突然中断练习。只有掌握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以最短的时间收到最大效果。
  误区2、每次慢跑30分钟就能减肥
  有些人认为,每天坚持30分钟慢跑即可减肥。其实,这样的减肥方式并不科学。实践证明,只有运动持续时间超过大约40分钟,人体内的脂肪才能被动员起来与糖原一起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量可达总消耗量的85%。可见,短于大约40分钟的运动无论强度大小,脂肪消耗均不明显。
  误区3、多做运动就能把食物消耗掉
  虽然增加运动量可以把体内多余的能量消耗掉。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偶尔为之。
  事实证明,觉得吃得多而增加运动量的人,最后的结果只能使体重越来越大。其实,这样做如果成了习惯,结果只能有害无利。
  假如你经常以延长锻炼时间作为过量饮食的借口,你实际上已把自己置于过度训练的境地中了,那么你的身体根本没有时间从过度训练的疲劳中恢复过来。过量训练可导致分解代谢激素的过多分泌,这种激素同样减少了体内必须的蛋白质合成。所以,经常在一餐中过量进食的人,应在下一次有氧训练中稍稍增加点强度,或者减少下一餐的热量摄入。
  -药物篇
  服用减肥药是时下流行的减肥方法,很多肥胖症患者总希望通过吃减肥药来减轻体重,再加上现在许多减肥产品广告夸大其辞,使心急的减肥人士误以为光吃减肥药就能恢复苗条的身材,于是,也不去医院,也没有经过医生的指导,就随便根据广告,找点药来吃。
  减肥并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吃几粒减肥药就能达到目的的。而且,减肥药物都可能有各种副作用,不同种类的药物,副作用也各不相同。常用的食欲抑制剂可引起轻度的失眠、口干、头晕、抑郁、乏力、便秘、恶心等;有的则可能引起血压高和心动过速;还有的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减少肠道脂肪吸收的药物可能引起腹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等副作用。泻药可引起机体脱水,严重时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更何况很多肥胖患者服用成分不明确的所谓减肥偏方治疗肥胖症,危害就不言而喻了。
  标准体重简易公式:
  男性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女性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出现下列情况,请到专科就诊
  1、体重已经超标,或已经发现有血压、血脂和尿酸等的升高;
  2、月经稀疏甚至闭经;
  3、刚刚做过“糖耐量试验”,指标有轻度的异常;
  4、你的亲人中已有人确诊为“糖尿病”或体型都比较肥胖;
  5、你正在怀孕,或你在怀孕时被告知有过血糖升高史;
  6、你有巨大儿(婴儿出生体重≥4千克)分娩史;
  7、你的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7 14:41:36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3 23:26:09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楼煤缘于2015-09-07 14:41发表的  :
感谢分享!问好老师!
感谢白老师的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