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公司体育场,每天下午2点30分,人们总能准时看到一位老人驾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出现在那里,停车后,他小心翼翼地把车上的东西一一卸下,然后依次挂在北边的栅栏上,顿时,一道流动的阅报栏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纷纷围上前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老人名叫刘怀亮,姚桥矿退休职工,今年82岁。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长期养成读报的习惯。至于想到自费办报展,用他自己的话说,“2012年11月,十八大召开时,我每天坚持看电视、看报纸,感到这个会好像是专门为老百姓开的,尤其有些关于民生的话都是第一次听说,好像是专门为老百姓说的,自己很受感动,也想让别人感动。”于是,就在当月,他不顾年事已高,自己动手,找来废弃的木头木板,锯拉锤钉,在退休职工和人流较多的8号楼西头加工了两个阅报栏,自费订了《老年日报》《报刊文摘》等,引来很多人观看。阅报栏每周更换两次,每次8个版面,直至去年底搬家离开,共办了180多期,1400多个版面。家搬到公司后,他看到体育场很多退休职工在此休闲,很多锻炼的人在此聚集,还有很多闲散人员在此打牌聊天,于是又萌生了办报展的想法。刘师傅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他自费订了《老年日报》《扬子晚报》《文摘周报》等,找来包装用的旧纸箱,裁剪加工,制作了30多块报展牌,把报纸附在上面,用透明胶带固定。从今年正月初五开始,一道流动的阅报栏每天准时出现在人们面前。他之所以选择以上报纸,刘师傅说,这些报纸语言朴实,有亲切感,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另新闻性、故事性强,大家喜欢看。30多个版面,每天坚持更新20个,仅今年以来,已换了近4000个版面。
老人每天上午阅读、选择、收集、整理报展内容,主要是重大新闻、人物事迹、反腐倡廉、见义勇为、生活常识、健康知识等。有的还进行圈点、加注。选好内容后进行编排粘贴,一直忙到12点左右。下午2点半准时出现在体育场,直至4点半收摊,晚上还要阅读、收集资料。为拉报展牌,老人专门买了一辆电瓶三轮车。入夏后,大家发现刘师傅的三轮车发生了变化,加了一个篷子,原来刘师傅的老伴已83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头痛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每天还要服药、打胰岛素,不能离人。刘师傅为了办报展、照顾老伴两不误,把三轮车改装,加了一个蓬子,上面摞报展牌,下面放了一个能坐可躺的马桶椅,把老伴带在身边。读者戏称刘师傅的三轮车为“读报大篷车”,刘师傅则自称“我与老伴办报展”。
老人每月只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老伴无工作,而且患有多种疾病,经常住院,常年要吃药打针,仅能维持生活,但他省吃俭用,一年拿出500多块钱订阅报纸。最近他看到一些老同志站着阅报不方便,便又买来4个马扎和几个塑料凳;有的花眼看起来困难,又添置了老花镜;为了发挥报纸的最大效用,又使读者少挪动,他又花了270多块钱买来9块透明塑料板,附上报纸,用细竹竿剖开夹住,插在一个金属管里,不仅两面可以同时看,而且还可以随时转动,阅读另一面。
刘师傅的善举不仅如此,他还以绵薄之力救助他人,汶川大地震,他捐款200元。当他从媒体上看到一个四川8岁女孩家境贫困,需要到南京做脊椎矫正手术,毫不犹豫地寄去300元钱。他从《老年日报》上看到上海宝山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丈夫病故,一个独生女儿远在新西兰,心情不好,非常寂寞。他去信进行安慰,并给她寄去家乡的特产泰兴银杏,祝其新年愉快。公司有位88岁的老人,一个人独居,一段时间没见她出来,刘师傅不放心,便和老伴一起前去探望,离开时给她放了100元钱。刘怀亮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常怀阳光之心,常怀明亮之心,心理健康,心态平和,对社会,不因薪低而抱怨,不因钱少而吝啬,不因位卑而不为。
刘师傅的善举,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有的认为年纪这么大了,家庭条件又不好,还要费力搭钱,不知图什么?人们凡事总爱问图什么?我也问过刘师傅,刘师傅说,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这一把年纪,要说升官发财轮不着了,我只知道自己受过苦,现在好了,要说图个啥就算图个回报吧,说实在一点,就是图踏实,图快乐。是的,做事不一定都要讲理由、图什么?有时真说不清,有些兴许是人性光辉的流露吧。刘师傅说,当每天看到有那么多的读者来看报的时候,看到有的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看到有的用笔记下自己需要的内容的时候,看到有的边阅读边互相交流的时候,感到自己做的值。有的人对刘师傅说:“刘师傅,你做了件大好事,不仅宣传了国家大事,弘扬了社会新事,反映了百姓生活琐事,还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奇闻趣事”,他更感到一种满足感。
认真说起来,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做一件事,其背后总会有思想的支配,精神的支撑。我无意中问了刘师傅是哪年参加工作的,没想到却触及了他敏感的神经。80多岁的老人顿时眼圈红了,哽咽说不出话来。我怕出现意外,赶快说,刘师傅咱不聊这个了,换个话题。刘师傅平复了很长一段时间说:由于家境不好,1947年14岁时被送到上海学徒,在一个资本家开的车木厂做车木工,每天要加工300多个纺织用的锭子等,稍有不慎,就遭到工头的暴打。直到解放,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几年里几乎不知道什么是被子,什么是床,都是临时睡在车间的凳子上,没有脱过衣服,衣服就是被子,被子就是衣服。学徒期间,一分钱的工钱也没有,只是到了年节,给几个小钱理理发,冲个澡。解放后,公私合营,刘怀亮被编到徐汇区手工业局,后又到食品公司,一种翻身后的快感,使他倍加珍惜新生活,工作积极上进,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响应党的号召,事事干在前,处处走在前。1958年,刘怀亮响应组织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名来到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和平大队养猪,他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出色,被评为积极分子。后食品公司在青浦县赵港办养猪场,因他有经验,再次调他带队去青浦养猪。1962年国家遇到严重经济困难,决定精简部分职工,下放部分城市人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怀亮又一次挺身而出,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回到老家务农。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没有忘记他,被征召来到大屯。刘怀亮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在姚桥矿直至退休,先后十多次被评为各种先进。透过刘怀亮的人生足迹,他的凡人善举就可找到答案了,他做的一切也就不觉奇怪了。
刘怀亮说:“只要身体许可,报展我将一直办下去”。刘师傅的凡人善举给我们许多启示:一个人的拥有不在于他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对精神的占有;一个人的境界不在于他的地位高低,而在于他是否胸有追求;一个人的志向不在于有多高远,而在于他是否行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人做善事不在于他钱有多少,在于他是否心中有爱。(李 超 吕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