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济二矿为充分发挥劳模、技能大师在技能攻关、技术革新、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工程来抓,结合矿井的人才结构、需求情况,积极探索“培、育、用”的管理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搭建职工实践平台,在该矿实训基地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把工作室建设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室,技能经验讲授的大课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为职工成才铺就“星光大道”。
“培”有重点。该矿对新工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奋斗目标,并通过开展青工技术比武等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各区队着力提高新工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使其尽快具备安全生产工作能力。该矿综采三区每年对新分复转军人和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工作走在各单位的前列,他们研究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和配档表,制定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并结合工作面倾角大、打眼放炮过断层实际,把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专门抽调技术员负责岗前培训工作,同时结合现场实际,对工作面生产工艺、采煤工序、设备的正规操作和保养、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并组织考试,平均得分达到95分以上才算过关。他们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做到对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清楚,对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阶梯式战略储备,开展优化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配置结构“三个优化”,使每人的专业对口。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招聘引进高校毕业生,对招聘来的人才都放到一线锻炼,熟悉生产工序、工艺特点等情况,增加其实践知识。
“育”有办法。该矿加大人才建设资金投入,尽管矿井资金十分紧张,仍想方设法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专业教学实践化、考核实践化的要求,建立电气操作实验室、实践教学巷道,开发远程网络仿真教学系统。投入30万元活动基金,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成立徐建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陈忠合技能创新工作室,通过导师带徒、定期交流、项目攻关等方式,分期分批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精英人才培养。还聘请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等专家、教授到矿授课。奉行“哪里有先进技术就学哪里”,组织业务技术骨干,赴海尔集团、新巨龙等单位考察学习, 2014年7月,组织60余名职工赴新矿集团内蒙古能源公司福城煤矿、长城煤矿为期5个月的学习培训。
“用”有其才。该矿大胆使用人才,从优秀青年人才中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和后备领导人才,将其推上重要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技术能手,在入党、旅游等方面给予优先,拉开优秀与一般的档次。组建“创新创效”团队,组织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学有所用,积极参与技改、合理化建议活动。打破身份界限,从优秀工人中大胆培养选拔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输送和盘活人才资源,促进“一矿带两矿”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外开发输送了大批管理技术人员,其中矿处级25名,科级70余名,为公司外开发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本着专业归口的原则,将原地面单位的主体专业人员按照专业对口,安排到井下生产一线,使其学为所用,发挥特长。7名新职工担任了班组长,6名新工人担任了井下生产一线技术主管、副区长。(吴长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