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10 17:48:30
|
查看全部
旁观者往往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道德的制高点,也正因为以道德假设为基础,才会推导出众人维护集体利益,隐忍一时投机,和谐共赢的海市蜃楼。现实的市场早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多方的博弈结果往往是整体利益最低的“囚徒困境”,而企业往往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囚徒困境中艰难发展的。
要分析商业行为,我们还要现实点。
权力的真谛是“不可替代性”
国美大剧给我们另一个启示是,股权不一定是强权,权力的真谛在于其“不可替代性”。
何谓权力?权力即是向对方施加成本的能力。如何在企业舞台上对其他“下注者”(下注即投入生产要素,如资本、人力等)施加成本?无非通过控制自己一方的投入(抽离或封闭其作用),使对方形成损失,但又无可奈何。为何会无可奈何,因为对方的投入“不可替代性”高,无法在市场上轻易重购!
陈晓是凭借这一点得以登堂入室,在短期内坐稳江山,黄家也是凭借这一点成功复辟,重新夺回国美控制权,贝恩资本更是凭借这一点笑看风云,一直坐收渔利。
陈晓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他的才能和对国美的了解,但最主要还是与时机有关。这里的意思是,黄光裕东窗事发之时,没有人比他更合适领导国美自救,比他有能力的不如他了解国美,比他了解国美的不如他有能力,而他又恰好在那个时间在那个位置上。企业内舵手的更换不可能实现软着陆,而危在旦夕的国美也“伤不起”,所以,那时的他,不是黄家的煽情就可以撼动的。
黄家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自有资产对国美的“粘性”。“粘性”,代表抽离之后会发生成本。黄家手握暂由国美托管但属于私产的300多家未上市门店和国美商标的使用权,无疑扼住了资本的咽喉。我们可以试想下黄家鱼死网破的结果,资本又怎么会冒险犯禁?所以,陈晓必须得走,国美还得姓黄。这种结果,不是因为公众希望,而是因为如果陈晓不走,国美易帜,民众资本和机构资本会承受巨大的成本。
陈晓的可悲之处在于,他的不可替代性只是与时机有关,况且,他的才能存在一种Arrow所指的“信息悖论”,即才能是种信息,没有公开时,无从得知其价值,一旦公开,又变得完全没有价值。换句话说,危机度过,陈晓已失去了价值。当然,陈晓的不可替代性还在于其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良好关系(一改黄光裕过去的强势,赢得了赞赏),但当张大中出现时,陈晓的优势也就可有可无了。
黄家的幸运之处在于,他们的不可替代性是持续的。只要国美的商标多使用一天,只要非上市门市多运营一天,两者在国美体系中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而将其抽离也会发生更大的成本。所以,黄家的权力会持续增加,直到其可以踢走陈晓。
贝恩的不可替代性是最弱的。作为机构资本,他们发挥不了陈晓应对危机的作用(可能有信号利好,但不是主要的),他们更取代不了黄家关键资产对于国美的“粘性”。他们的聪明之处在于永远能够更加清醒地看清形势,永远能够第一时间站在优势一方的身旁。陈晓占据强权时,他们支持陈晓,黄家占据强权时,他们支持黄家。一来一往,潇洒自如,不由得让人感叹机构投资者的高明!
看清了权力的真谛,我们就会明白,股权并不是主导局势的动因。我甚至可以大胆断言,即使黄光裕仅有10%-20%的股权,只要他手握两张王牌,他还是可以影响到国美的其他“下注者”。道理很简单——谁敢陪他疯?
看不清自己的牌,摸不清对手的底,偏偏又碰到了市场中以利益最大化为准则的投票者,此时,职业经理人过去的丰功伟业只能换取得来同情,置换不成权力。如此,佳人也只能堪比弃妇,无关制度,无关文化,关乎理性,关乎强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