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赠非所需和中介消耗
“借助互联网,‘微愿’APP让工会实现了‘精准扶贫’,也有效杜绝了公益事业中的赠非所需和中介消耗等现象。”采访中,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志鹏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的确如此。单说中介消耗,仅运送爱心物资一项,就令爱心志愿者十分头疼。贵州公益网发起人老丁告诉记者,“爱心物资的运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志愿者们通常都是靠自有资源或者自掏腰包的形式,送到需要帮助的对象手中。承担的成本很大,运送过程中的安全也是问题。”在贵州,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爱心物资的募集大多都是发动单位的同事、身边的朋友捐助,或通过各自社交圈的资源进行爱心接力。
而受助对象多在偏远山区,运送物资需要相应的交通工具,志愿者们都是用自有车辆或租借车辆运送。
“2012年1月,我们10多名爱心志愿者雇了6辆车,运送140多套价值7万多元的冬衣到黔东南州雷山县某小学,两天的运送成本为1万多元。”老丁表示,每笔“爱心成本”虽微薄,但几年公益活动开展下来也有笔账可算。“志愿者愿意为公益事业付出财力和精力,但有限的公共资源对爱心活动的开展有很多制约。比如爱心物资的卫生消毒处理、捐赠信息的收集与物资合理分配。”
采访中,一些公益人士还指出,就贵州而言,有些边远山区道路崎岖,车辆没法通行,物资的运送还要靠肩扛马驮。在跋山涉水的路途中,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同样是个问题。
老丁认为,相比传统慈善运作模式,网络慈善有着明显的优势。借助移动互联网,捐赠者只需轻点鼠标或触摸手机屏就可实现任何数额货币的捐赠,这些操作非常便捷,也极大地降低了捐赠门槛。
探索“互联网+工会服务”
采访中,《工人日报》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起,在贵州加强大数据产业发展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工会服务职工的广度和宽度,成为贵州各级工会的一大工作重点,各级工会纷纷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探索“互联网+工会服务”,越来越多的工会服务类“二维码”和“扫一扫”出现在该省各大项目工地、工业园区及企业厂房里。
“省总工会希望有更多的基层工会加入到工作创新的队伍中来。”采访中,贵州省总工会副主席程安认为,“微愿”APP让工会组织的帮扶工作更加透明、更加便利。通过“互联网+”模式助力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将工会帮扶落到阳光透明的一对一的行动上,这在工会组织扶贫济困的公益事业中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创新。
今年4月底,贵州省总工会和贵州汇联通公司联合试点发行了1万张“工会会员服务卡”。这张小小的电子卡片涵盖身份标识、免费服务、优惠特惠、更多保障、支付和充值等五大功能,工会会员持卡可实现领取工会福利、电子提货、生活服务等。目前,已经发展受理“工会会员服务卡”特约商户400多家,会员在实体商店刷卡消费除享受特约商户提供的打折优惠外,还可享受商业公司提供的刷卡返利优惠。
在推进农民工入会工作上,今年以来,贵州省总也重点组合了互联网平台进行精准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吸引农民工入会,“我们入会吧”、“贵州工会‘惠工贷’”等服务农民工政策深入人心。惠水县今年就有3.9万农民工加入了工会;安顺市15家快递公司成立了农民工联合工会,新增会员600余名。
贵州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兴举表示,下一步,贵州各级工会将进一步探索运用“互联网+”服务理念,广泛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努力推进工会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工作,同时深入推进工会会员普惠服务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挖掘服务资源,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
工会金秋助学知多少
起点:2005年,全国工会系统开始全面开展金秋助学活动
对象:主要针对子女上不起学的困难职工家庭开展。
方向:“金秋助学”已成为工会送温暖帮扶工作的知名品牌,至今已托起千万寒门学子的读书梦。
拓展:河南、重庆、上海等地工会探索单位或个人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口资助、劳模爱心帮扶、企业冠名资助等新形式开展募捐;黑龙江、湖南等工会积极探索项目制资金运作方式,形成了包括策划、筹款、救助、监管、评估等整套系统的管理模式。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