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央视网络春晚的现场,赵芸逸曾带着10个三年级学生为全国观众还原“阡陌学堂”。
节目播放时,赵芸逸还特意给父亲打了个电话,提醒他看电视,“我要告诉爸爸,你瞧,你儿子没有‘误人子弟’!我的学生,上电视了。”
一年前,赵芸逸报名支教时,父亲并不理解儿子的行为,“好不容易从大山里走出来了,怎么能又回去。”
但曾经因为家庭困难,“耽误”过赵芸逸学习的父亲心存内疚,最终松了口。
这背后是一个个令人唏嘘和感动的故事。
6年前,18岁的赵芸逸高分考取了东北的一所著名高校,当时家中欠下7万元债务,母亲又因脑血栓导致偏瘫,姐姐长了肿瘤。经济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在父亲肩上,赵芸逸不顾家人反对,烧掉录取通知书,踏上了打工之路。
在郑州,他进过包装厂,一天在流水线上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后来,还做过餐厅的服务员,每天晚上八九点下班后,带着家里的蜂蜜去摆地摊。摆摊时,生意并不好。他趁着没人的时候,就背英语单词。
第二年3月,高中班主任打来电话,让赵芸逸回校再考一次,“高中时我在宏志班,成绩不错,老师们觉得我不上学可惜了。”
赵芸逸在3个月的匆匆备考后,再一次走上考场。
打工时,没把英语落下,第一次高考英语144分的赵芸逸,第二次依旧考了138分的好成绩。当年,赵芸逸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
那年暑假,他在郑州卖蜂蜜凑学费。租住的房子在一个老旧小区的7楼,一个月50元租金。为了避免上下搬运蜂蜜的麻烦,他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守着蜂蜜,铺张报纸睡在马路边。
大一的暑假,他再一次外出打工。这一次,光顾他生意的记者,停下脚步在地摊边上和他聊天,写出了“蜂蜜男孩”的报道。同年,他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向全国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
大学期间,赵芸逸自创“学子蜜蜂”品牌,还把做生意所挣的钱全部投入到赵河村老年儿童活动室的修建中。在修建活动室的过程中,人员不足,赵芸逸承担了建设中最苦最累的工作;资金不足,他就到企业去跑赞助;用钢筋、水泥和砖砌乒乓球台、棋牌桌等。
随后的两年,在赵河村老年儿童活动室的基础上,赵芸逸又募集图书近两万册,建立赵河村农村书屋。
刚刚结束支教,赵芸逸有些不习惯。
一年的日夜相处,让赵芸逸成为摩峰小学的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也让他站上了全国首届“寻找最美教师”活动的领奖台。
听到现场孩子们齐声叫“老师好”的时候,赵芸逸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如一年前第一次站在摩峰小学的讲台上,不同的是舞台下不是我的土家孩子们。”
赵芸逸感慨,自己在支教中不断成长,一年时间带给他思考的机会、进步的空间,他将会用更大的努力,为山里的孩子“做一缕通往阡陌路上的阳光”。(谢婷婷 雷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