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作得益于书法
齐白石书法是其整个艺术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画得益于他的书法,不仅仅是画上的题字,而是整个大写意画风都与他的书法意趣相通,他的印也得益于他的书法,尤其是他的篆书风格几乎是以其篆刻为唯一指向的,没有他的篆书的风格也就没有他篆刻的风格。齐白石60岁前后衰年变法,其突破性创造正始于他的书法,而齐白石书法的主要成就在行书和篆书。
他初始学书法在其二十六岁时,应与师门及周围朋友的影响有关,他曾回忆道:我起初写字,学的馆阁体,到了韶塘胡家读书以后,看到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又因诗友们有几个会写钟鼎篆隶兼会刻印章的,我想,学刻印章必须先会写字,因之我在闲暇时候也常常写些钟鼎篆隶了。
应该指出的是,齐白石早年的书、画、印都反映出明显的“秀”、“巧”的审美趣味,并表现出超人的摹仿能力。
1902年在西安时,齐白石结识了樊增祥(樊山)先生,并从樊氏的收藏中看到扬州八怪的画册,他对金农的作品十分钦佩,也同时爱上册页上的题款。自此以后齐白石写诗稿、题画开始模仿金农的抄经体楷书。
金农素有“金长题”之美誉,齐白石学此真是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他不仅以金农抄经体楷书在画上长题,也用此法抄诗稿。他曾对学生说:“冬心的书体有他的独创性,最好是用这种字体钞写诗集,又醒眼、又可念唱,更可以玩味。”
1903年41岁的他出游西安转道来到北京,结识了李瑞筌(筠庵)先生,李瑞筌指点他学魏碑,叫他临《爨龙颜碑》。今天还能看到这一时期他学《爨宝子碑》的作品,一件是《送仙谱九弟世大人》的临作,另一件是北京画院所藏的作于清光绪甲辰(1904)《借山馆》横批。
二爨和金农抄经体楷书的学习,大约占据了齐白石四十一岁——五十岁前后的书法生涯,也因此改变了齐白石于书、于画、于印章的审美取向,由巧走向拙,而拙中藏着巧,这种外拙内巧的艺术品格,伴随了他的一身。
四十七八岁时,他转向学习李邕的行书。李邕书学二王,以行书入碑,故与其他书家写二王不同,他的行书以欹侧取胜,瘦劲险峻。
与行书成熟的同时,齐白石画上出现了篆书。齐白石篆书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印章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其篆书是得力于印章的审美而发展,而印章的审美又依托其篆书的风格。
齐白石89岁那年,出现了少数隶书作品,苍厚醇古。93岁前后他又对隋代《曹子建碑》发生浓厚兴趣。据齐良迟《父亲齐白石和我的艺术生涯》一文称,齐白石94岁时始临隋代《曹子建碑》,临池不辍。但从北京画院所藏这件款署93岁的“蛟龙飞舞,鸾凤呈祥”对联来看,其已经借径《曹子建碑》,使用楷、隶、篆混合的笔法创作书法了。这种笔法他甚至还用进了这一时期的篆书之中,把楷书之折钩,隶书之波挑混入篆书之中,给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感。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