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61|回复: 1

[小说 报告文学] 《兰亭序》真伪早已尘埃落定,但高二适先生在“兰亭论辩”中表现出的捍卫真理的那种

发表于 2009-9-10 21:50: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书风激荡    人品峥嵘

一代草圣高二适

顾盛杉



    40多年前,就《兰亭序》真伪,江苏姜堰人高二适与郭沫若先生在报纸上打了场“笔墨官司”;40多年后,人们在回顾这场“笔墨官司”的同时,更为高二适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明辨执著的学术品格深深折服。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2005年11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艺术家及文艺理论家70余人齐聚江苏省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参加“纪念‘兰亭论辩’40周年暨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开幕式。

  1965年5月,中国的学术界发生了一件极不平凡的事。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相继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对传世名帖《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文字,不符合王羲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所依托写就的赝品。

  郭沫若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当时书法界和学术界的震动,很多学者纷纷表示赞同。然而,同年7月,《光明日报》刊登了一位江苏省学者写就的《〈兰亭〉的真伪驳议》一文,对郭的观点提出了商榷;8月21日,郭沫若发表《〈驳议〉的商讨》与之讨论。这场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讨论,从《光明日报》开始,逐渐在一些报刊上展开。讨论延续了六七个月,参与者各抒己见,这就是震惊文坛的“兰亭论辩”。

  这场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公平论辩,还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在得悉此事后,他亲自过问并明确提出了著名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观点。

  这场论辩,演绎了百家争鸣的文坛绝唱。它为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也正因为如此,该辩论被列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

那位大胆直言、治学严谨,在一片赞同声中大声提出驳议的学者,便是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

    30多年后,在南京东郊发掘的六朝墓葬中,出土了东晋名臣高崧墓中一方楷书砖质墓志,这给高先生论证的东晋已有王羲之书体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兰亭序》真伪早已尘埃落定,但高二适先生在“兰亭论辩”中表现出的捍卫真理的那种大无畏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并彪炳史册。

     为了弘扬祖国文化和向高二适先生学习,姜堰市人民政府拔专款在曲江河畔、人民公园西侧建起了一幢高二适纪念馆,以期让高二适先生的书法艺传和精神传播于海内外。

    发生在40多年前的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之辨是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它基本体现出“双百”方针的指向作用,其历史价值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上世纪末在《怀念高二适先生》一文中所言,“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书迹的真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造就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我们能不能树立一种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高二适先生名锡璜,号瘖庵、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二适”,寓“适吾所适”之意;“凫”者,野鸭也,“舒凫”乃自由自在、不受羁绊之意,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色彩。

    高二适1903年出生于江苏省姜堰市兴太镇小甸子村,1915年毕业于东台县高等小学,18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教员,21岁时为校长。25岁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27岁考入北平研究院为国学研究生,29岁因病回乡,后任小学校长。33岁应陈树人之邀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办事员、科员、立法院秘书,1937年随立法院入川。1946年回南京后,曾兼任朝阳文学院和建国法商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工专上海分校、华东专科交通学校教员、华东水利学院图书馆职员,1958年因病退职。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77年病逝于南京。

    高二适少承家学,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一辈子精读详解,孜孜以求学问之道。他一生嗜书如命,“一日无书则不能生”,无论在家或出行,总有书相伴,稍有得闲即展卷入神。幼时在家乡,夏日蚊多,夜读时则置盆水于桌下,双足插入以避蚊咬。高二适为学,必追根穷理。其读书随感随题,有的书经过反复摩挲,一题再题,眉批、评注、题记、跋语,书页空处殆尽。在研读柳文过程中,他借得南京大学陈中凡教授的影宋本《柳河东集》,对照各种版本进行研究、校勘,以至这本《柳河东集》被圈、点、题、注,遍加朱墨,难言归还之期了。这期间,浙江湖州费在山与高二适经常通信请教,高便将自己对柳文的研究心得逐篇向费直言披露。频繁的书信往还,便产生了《高二适存稿--〈柳河东集〉讲疏》。他的重要著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以及在“兰亭论辩”中所撰《驳议》、《再驳议》,引经据典,详加考辨,无不显示出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学术水平。

    高二适一生精研书法、文史,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苏渊雷先生誉之为“诗豪”,林散之先生在其去世后含泪书碑题为“江南诗人高二适先生之墓”。

    声震士林的“兰亭论辩”向世人展现了高二适刚正不阿、明辨执著的学术品格。他平生崇尚学问,敬服贤者,与许多学者、书画家交往密切,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与著名学者章士钊的忘年之交。

    章士钊年长高二适23岁,两人自1935年相识后,诗歌唱和,学问相契,订为忘年交,高尊章为师。章对高极爱之重之,赞其诗帖挥洒极工,颇类南宫名札,学问“寝馈功深”,“史实研究”“无漏洞可塞”,斯为“天下一高”。然而就算面对亦师亦友的章,高二适仍然表现出对学术的执著追求。1971年,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经毛泽东同志特批,由中华书局出版,并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而高二适却毫不客气地将此书中的失误处一一摘出,写成《纠章二百则》。先生的小女儿曾问父亲:“章先生是你的老师,你怎么能编这样一本小册子呢?”先生莞尔一笑,借用一句西哲名言答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字字精神,耐人寻味”



    高二适诗书一生,直造精微,言必已出,晓畅唐之杜韩刘柳、宋之江西诗派。创作诗数千首,留存下来的有三百余首。其遗存书帖多有批注题跋,皆颠扑不破语,造诣极深,是其遗世最宝贵财富之一。

    高二适先生的一生成就书法为最,他以诗入书,缘物寄情,继承历代文人书法法脉,融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将诗情书意融会贯通,又独创出自己奇矫纵横笔随神驰的独特风格。

    他的书法于章草多有心得,且富创意,并能熔铸古今,以魏晋楷行为基础,取章草之精髓,守钟王之神韵,得汉隶之骨骼,化杨凝式之风采,借宋仲温之姿态,创一种一分隶、二分楷、三分行、四分草的高体。他70岁以后的草书有一种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的风韵。其所留给我们的作品,高古绝伦,神采璀璨,典雅隽越,风姿独特,严正刚直咄咄逼人,而无丝毫媚俗之气,艺术成就之高让我们惊叹!

    诗人、书法家林散之先生,人称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声名大作是在他70岁以后,但早在1962年,高二适见到林散之为江苏省政协书写的毛泽东七律《长征》,竟拍案惊呼:“这才叫字!”并说此条幅“字字精神,耐人寻味”。1963年林散之来南京不久,画院资料室管理员何某爱诗,他把林散之的诗带给高二适。高二适读之,赞为“诗坛一绝”。

  高二适为人傲岸耿介,落落寡合,厌恶世俗应酬交往,但他自见林散之书法诗作后,托人捎信,约以相见。1963年1月11日,这天春寒料峭,下着冷雨,两位老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倾心谈至深夜。高二适有诗记其事:“书到酣时千万字,情投深处两三更。时事风雨今宵月,只欠心事作画声。”林散之则留下了《春日寄怀二适》的诗作。

  唐寅有“有德有才者惜才”的话,两位老人肝胆相照,推心置腹,是艺坛佳话。高二适对他看不顺眼的人,会不客气地拒之门外,让人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对口味相投的知己朋友就高谈阔论泼墨挥毫,一张接一张地写字,还开心得意地说:“我这又是一种字体!”

    文革中,高二适所在的省文史馆开批判会。他对乱批斗人心有不满,就要表现一个不恭敬,他故意对头头说:“我内急了。”“这楼上有卫生间。”高二适故意说:“不行,我要回家坐马桶去!”说完就掉头回家去了,弄得头头哭笑不得。高二适的牙齿坏了,到口腔医院去装假牙。医生听说有名的书法家来了,特别关照奉承。高二适戴上假牙十分舒适合用,医生对他说:“假牙不用收费了,高老,您给我写两幅字吧!”高二适一听就火了,立刻从嘴里把假牙摘下来,往桌上一摔:“怎么能拿这个做交易呢!”

上个世纪60年代,收藏家方智铠认识了高二适,他们的交往真诚而平和,前后10多年成为至好的“亦师亦友”。方先生喜欢写古诗词,每每都要请高老指正。高二适晚年书法作品用的印章,大部分都是托方先生在扬州请当时的篆刻名家代刻的,有他的名章和“草圣平生”、“磨铁道人”、“澄草圣斋”等闲章。二适有诗云:“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晚年自号“磨铁道人”。

    方智铠说,他收藏的高二适的字,大件作品不多,大多是诗稿、信件。他虽和高二适交情甚厚,但却从来没有开口向高老要过一张字。高老寄给他的信件很特别,信封常常是废物利用,把旧信封反过来糊上的,这一个个旧信封上的字却是那样的入木三分光彩照人。他把每封信都当作书法作品来认真完成,自鸣得意的字,还自己画起圈来,写成后还要加盖引首、压脚和姓名印。方智铠日积月累,这种特别的书信收获也丰富起来。方老还收藏有艺术大师刘海粟对高二适的亲笔题字:“精极笔法,豁然胸襟,略无凝滞。”刘海粟曾说:“我不认识高二适,但神交久矣!”

    高二适一生与诗书同命,文如其人,于学问严谨中实,宁根固底,语不犹人,不驰鹜浮名;于事刚正不阿,不依违两可,坦荡一生;于友襟期坦诚,良实忠纯;于后学为严师益友,堪为一代宗师。熊秉明吐露八字真言“书风激荡,人品峥嵘”;沈尹默称之为“三百年来未见之”;林散之誉之为“不负千秋,风流独步”;刘海粟言之“精极笔法,豁然胸襟,略无凝滞”;陆俨少推崇其“赋性耿介,不妄交”;赖少其为之“神交廿载,波撼石头城”;邵华泽尊其“揆古察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3:46:27 | 查看全部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高二适先生坚持真理的精神让人钦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