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93|回复: 1

[小说 报告文学] 情 有 独 钟

发表于 2009-9-10 21:52: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情 有 独 钟

——读管炳圣先生《日记情》



    他,书写日记、教学日记、批阅日记、研究日记。

    他,编印日记报、出版日记集、广交日记友、创立日记节。

    他,建起日记收藏馆、建立日记人网站、筹建日记基金会、构建日记博物馆。

    他,就是《日记情》的编著者和“日记情”的倾注者管炳圣先生。

    翻开《日记情》,感受管先生那“日记”气息的浓郁,感动管先生那“日记”情感的炽热。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春、夏出席了诸城县第二届、山东省第一届中国少年先锋队代表会,一时高兴,天天记下了那幸福的时刻。”那时,读小学的管炳圣受到省委书记舒同、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领导接见,听陈昌奉跟随毛泽东主席长征的故事,写下第一篇日记《我们多么幸福》(1959年6月1日星期一)。

从此,他唱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的歌,“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徜徉在日记路上”(《徜徉在日记路上》2002/08/28),“为伊消得人憔悴”,积有日记本119本,共计1000万字以上。

    1966年秋起,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管先生,艰难而幸福地在百尺河畔、白龙山下播撒一粒粒“日记节”的种子。教语文时,他指导学生写日记代替小作文;教政治时,他组织学生写日记进行“道德长跑”;教劳技时,他倡导学生写“劳动日记”;教数学时,当班主任时,参与办农中、负责农业与林果科学实验时,他指导学生写科学实验日记;任团支书时,他号召团员写日记,出团刊《足迹》;当教导主任、校长时,他倡导教师写教学日记,举全校之力组织指导学生写日记,出校刊《足迹》。

    批阅学生日记是管先生的一大乐趣。他对十几个班的学生日记都认真批阅,现在他家中仅历年的学生日记批阅记录就有40多本。他纠正错别字,调整句子,点拨思想,鼓励进步,有眉批,有总批。经他批阅的学生日记成千上万,推荐发表的数百篇,有的还获全国大奖。许多学生养成了书写日记的习惯,至今每逢节日,许多医生、军人、工人、农民、大学生来看他,写信、发电子邮件、寄贺卡汇报坚持写日记的体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管先生深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启发,其中一条建议是教师都来写教学日记,并把具有高超技巧的教育思想日记收藏在教育博物馆里供后人借鉴。他自行确立了教育科研课题——《日记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向全国各地发放了大量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继而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自费在江苏《邳州校园文学》上出版“成功与日记”专号共12期。他自费印制信封,发《日记名人采访录》,与全国各地热爱日记写作、热心日记研究和推广的名人、学者进行联系,收集整理古今中外书写日记成功的事例;与同仁合作创刊山东《日记报》。他发起成立“诸城日记研究会”荣升“全国日记写作与学术研究会”。

    他多方奔走,呼吁社会各界举办日记节。在他的努力下,1998年5月6日(立夏日),首届日记节在百尺河初中举办,如今发展成为“诸城市日记节”。他呼吁社会各界对日记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学者、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大中学生纷纷发函、咏诗、作赋、致电,祝贺日记节。

    临近退休,他早起晚睡学电脑,键盘上敲出一期期《足迹》,到2008年11月11日已坚持整整7个年头、85期。

    杖乡之年,他利用自费订阅的十几种报刊和数以万计的藏书、藏报、日记、书信、贺诗(词)、书画墨宝等,建起了“银杏书屋”、“银杏日记收藏馆”。在管先生村子的古银杏树下,“银杏书屋”被村民们誉为“农村俱乐部”,每逢茶余饭后、节假日,有唠嗑日记育人的老年人,有切磋农情日记的种、养、加大户,有学写日记的孩子们……

   他在社区阅览室开设了“日记角”,捐献各类报刊、日记等600多份,让孩子们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在家中自办日记小报《足迹》,与在校师生和各地日记朋友进行不断的交流和联系;还在百尺河镇人民政府网站建立“日记人网”,并且创建“东方小光博客”和“快乐爷爷”等网页,不遗余力地宣传日记,对外扩大着日记节、日记收藏馆的影响。

    他将自己的退休金及住房补贴用来出版《日记情》一书,赠送师生和日记朋友,一次向上海普沱区图书漂流站捐赠《日记情》等48册。有人说:“管老师为没有什么经济利益、得不到什么回报的事业投上一处楼房。”是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日记与素质教育提高》课题研究以来,他无偿花销、有账可查的就逾10万元。

    “写日记一定要记录真实的心理话,写出你自己的心理感受,无论它在别人看来是正确还是错误……”这是管先生在社区指导孩子们写日记所言。写日记要书写所见所闻,倾诉所思所想,抒发所感所悟,并在这种书写、倾诉和抒发中发现美、加工美、收藏美。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所见闻、有所思索、有所感悟的。这些东西如果让它们随风飘散,也许不会觉得它们的价值所在,但如果把它们小心地拾起来,拂掉灰尘,稍加打磨,并连缀成串,便可以放射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光彩来。

     管先生在一则日记里写道:从日记开头日期后的“天气实况”记录汇总起来看,发现了一个现象:“在本地区同一天,几十年来曾未降雨;但有些日子几乎年年在同一天有雨落。”他的《日记与气象》一文发表在1991年第8期《青少年日记》上。借助于日记这个材料库,他的百余篇教学论文、诗歌、散文、小小说、杂文、新闻等作品见诸报刊。其中,《书写劳动日记是学好劳动技术课的有效途径》获全国论文一等奖;《日记宣言》转载于《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专集并获证书,在北京“全国第三届日记论坛”上宣读,获“优秀论文奖”。

    不知哪位学者说过:日记的历程往往是记实、感触、对生活思考的过程。记实时无拘无束,感触了则小心翼翼,一旦达到深层思考的境界就无所谓秘密了。《日记情》系管炳圣先生倾多年心血编辑而成,内含曾获“世界学术贡献金奖”的《日记宣言》、日记写作介绍、日记名人介绍、日记写作事迹介绍、作者个人日记等,是一本供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日记、学习日记和利用日记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亦将有助于实现他一个“日记人”“为多一人写日记而努力”的人生夙愿。

    为文至此,又受管老qq相邀,助他收集整理“日记趣闻、故事”。情有独钟,锲而不舍啊!

    衷心祝愿管先生为了日记,好而为乐,乐而不疲,疲而无怨,怨而无憾,憾而无悔,幸福到永远。(顾盛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0:06:1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