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16 12:44:40
|
查看全部
由于中国式重组从来不是建立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而是牵连到太多太多政府的力量,所以这种重组自然带有了很多的中国特色。比如多种形式并举的百花齐放重组,集中赶末班车式的短平快重组,这些都是中国式重组的怪现象。
并且,这种干预也并未给政府带来太多的利益,十多年来在市场中过分强调权力集中的结果,使政府的定位在“监督者”与“大股东”之间来回飘移,也使促涨止跌成为政府的当然责任与义务。2005年初出现的股民自焚者,选择的地点是富凯大厦,就是这种政府责任尾大不掉的鲜活警示。
而反观期货市场,20世纪90年代期货业全面崩溃后,一片废墟,政府采取退出放弃的政策。政府十年退出的结果,就是中国的期货市场在废墟中恢复生机、茁壮地发展起来。
令人忧虑的“繁荣”
综观带有中国特色的“壳”重组,虽然不能肯定重组企业的未来在那里,但是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却风起云涌,不仅重组方兴致勃勃,就是投资者也趋之若鹜,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赚钱效应让各方力量陶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些畸形的表现根植于一个畸形的市场,而违反经济规律的中国式重组,也必将带来一系列恶果:
●首先,中国式重组并非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且不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社会,即使是在西方完善的市场体制下,重组失败的几率也是非常高的。
事实上,企业间的重组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仅仅文化融合问题,就可以拖垮一个原本非常优秀的企业,更不用说这种重组还要考虑企业的社会关系、投资者利益等复杂的命题了。
此外,由于重组导致的股价攀升,也给重组方带来了一系列恶果。对于重组方而言,既要考虑到控股与资产摊薄的收益问题,还要考虑重组成本问题。而公司重组稍有风吹草动,股价便会飙升上天,这无疑会使重组成本成倍增加。
并且这种重组也会导致相关联的上市公司遭受无妄之灾。比如ST数码的重组,虽然保住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壳,却因为抢夺钾肥资源,而使另一家同在青海的上市公司盐湖钾肥(爱股,行情,资讯)遭受劫财之苦,这种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除了对地方政府和投机者有利以外,对于价值投资者无疑是当头一棒。
●其次,催生了金融泡沫。目前,上市公司收购大股东资产的现象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大股东的资产在资产评估中出现了升值,有的升值幅度达到几倍,而这直接催生了金融泡沫。从重组的过程来看,如果没有这种依靠评估来以小博大,那么又有谁会对一个烂摊子感兴趣?
而从重组的企业类型来看,绝大多数是地产公司借壳上市。一方面是因为地产公司拥有较高的收益率,有这个实力,.另一方面也因为地产的金融杠杆效应,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波动,相应会放大社会所承受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重组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非地产类成长型企业的进入,而被金融和地产绑架的牛市畸形显然是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安全的。
●最后,没有考虑到原有企业的债务及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在承债式重组中,债务及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往往成为重组主导方的大包袱,尤其是大量的不良债务进入重组的主导方。
目前我国解决国有企业的债务及人员等历史负担的政策主要是针对特困企业的,然而当特困企业被重组后,特困企业就不能再享受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其结果是将所有困难都转嫁到了重组主导方,加重了重组主导方的困难。
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完成资产重组后,新企业经营者随意裁人、降工资、撕毁劳动合同,甚至逼迫职工“自愿”回家。河北新乐一家企业,改制之初,购买者满口答应政府“全员接收职工,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保证最低待遇”等条件,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可企业一到手,企业主便处处为难职工,社会矛盾非但未消除,反而更复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