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16 12:54:59
|
查看全部
实际上,即使在生活当中,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之间也很难做到心领神会、合作无间,何谈一个公司内部的同事与上下级?因此,管理是具体的、是实践的、需要因人制宜,随机应变。其三,基层日常管理应该强调、也能够实现硬科学风格的程序化,而高层决策管理无法实现硬科学风格的程序化。对此翻开任何一本大学管理学教材都有很多阐述。对此也很容易理解:如果管理高层工作与基层管理工作都可以进行严格的程序化,那么高层与基层有何差异可言呢?又何必分出一个高层与基层呢?为什么说管理在局部上“硬科学”?企业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财、物、信息、人,在管理学上分别对应于生产管理(以及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分支。港台企业界称之曰“产、销、人、发(研发)、财”。其中,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模式的稳定性都与硬科学研究对象非常类似,可以而且也必须进行硬科学风格的研究,比如ERP、生产管理当中的质量统计控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管理局部上是硬科学的”主要即就此而言。一言以蔽之,管理是有规律的,其中一部分规律可以通过数学语言进行“硬科学”化的表达、描述,但是管理规律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涉及到人的部分需要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管理规律,很难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描述,从而难以“硬科学化”。管理:科学还是艺术?关于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最合理的回答并不是“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体”、“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之类的说法。
这类说法没有讨论管理规律当中哪些可以硬科学化、哪些不能、不宜、不必硬科学化,属于最保险、最安全、但也最无价值的回答,属于永远不会错但实践价值几乎为零的“正确的废话”。
同一管理规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运用。所谓“兵法之妙,在乎一心”。
赵括与孙膑的根本差异,不在于兵法背诵娴熟的程度,而在于两人运用兵法原则的个体能力差异。不同的画家用同样的画笔、画布和涂料,画同样的事物,画出的效果也不会相同,其理一也。所以,对于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可能是最合理的回答是:管理有规律但不能完全“硬科学化”、而是局部可“硬科学化”。而管理规律的具体运用与实践则是与管理者的个人能力高度相关的一个具有“艺术化”特点的过程,难以“硬科学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在1969年在《人工科学》一书中把管理学称为与数理化等硬科学(西蒙称之为“解释科学”)不同的“设计科学”,也是旨在强调管理与数理化等硬科学不同的一面。正是如此,明茨伯格说,“管理更像是乐高(LEGO)积木玩具,而不是宜家(IKEA)模式,宜家要求客户把切割整齐的零部件组装起来,就可以得到成品家具了。但是真正的管理更接近于玩乐高积木玩具,零部件的组装可以有无数种方式,而建立有趣漂亮的结构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管理是一种奇特的现象,首先它是一种充满常识的实践。”也正是如此,德鲁克才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管理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今天美国人所理解的那种科学”。
企业家与管理教育关于管理学教育与实践,有一个颇为吊诡的事实与现象,也是主张“管理是艺术”者的主要论据之一,即:全世界企业管理者相当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全日制的管理教育,不少世界级管理者诸如韦尔奇、比尔盖茨、新乡重夫等都没有科班出身的正规管理教育经历。与此同时,全世界各大学的管理学院、商学院学生数百万计,但成为成功企业家者却不多见,大多还是打工仔,当然也有不少成为高级打工仔比如职业经理人。于是乎,不少商界人士认为管理教育虚的多、干货少,夸夸其谈、用处不大,而管理学界则认为理论教育始终是必须的,纯粹依靠经验进行管理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不上档次。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