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87|回复: 1

[社会] 审计人员“盯”上媒体,释放积极信号

发表于 2009-9-12 11:23: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审计署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09年版征求意见稿)》新增“重大违法行为检查”一节。根据征求意见稿,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关注外部举报或者公众、媒体的负面反映和报道,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媒体的负面报道,本身很可能是一封举报信,因此,审计人员通过媒体报道识别违法行为,不失为一种富有远见的做法,起码可以拓宽思维,加大审计威力。但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些,尚需两大前提。

  其一,如何保证媒体能多报道负面新闻。媒体监督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是,在一些时候,由于权力暗示或利益考量,一些负面新闻往往胎死腹中,更不要说记者在新闻采访时遭遇的种种干涉和不配合了。在一些非正常因素下,记者即便经过千辛万苦写成了报道,有时也难以面世。因此,如果不能强化舆论监督,不能保证媒体的采访权和报道权,媒体就很难推出有价值的负面报道,无法供审计部门采信和使用。

  其二,如何避免审而不查、查而不处。媒体的负面报道进入审计部门的视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审计部门如何采取措施加以查处才是关键。事实上,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就被网友认为光打雷不下雨,原因是审计部门指出的问题多,但相关部门受到的问责少。当然,需要厘清的是,在现实权力分配格局中,审计部门并无问责权。

  还应看到,受困于媒体的自身特点,如果相关部门不能迅速跟进,不能及时查处,一些被媒体报道的有价值的信息,一旦过了新闻热度,就有可能归于沉寂,而负面新闻中的主角,也有可能逃脱问责。因此,媒体报道出来了,相关部门先是核实,核实无误后就要及时查处。

  当然,无论是媒体的报道权还是避免审而不查、查而不处,都是审计部门的不能承受之重。事实上,重大违法行为不能仅靠审计部门,更不能被动依赖媒体的负面报道,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毕竟媒体的力量暂时还有限。

  审计人员通过媒体报道识别违法行为,不失为一种富有远见的做法,起码可以拓宽思维,加大审计威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1:25:21 | 查看全部
值得关注,一些媒体为了利而忘记法和公德,为一些虚假广告合谋骗人钱财,尤其医药广告延误病情,实是谋财害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