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漆黑寂静的深夜,忽然群牛狂吼,张晓霞警觉地赶到“牛公馆”,发现一头全然失控的公牛正在到处乱窜。原来它撞开了门锁,搅得群牛惊恐躁动。如果引发相互挑斗,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她沉着坐镇现场,对失控公牛在稳住阵脚的同时,火速开动了福田汽车,让夜班人员站在车上协同配合,缓缓接近、因势利导失控的公牛。终于把它围到了大厅的一角,牵到了牛鼻子,把它送回了自己的“套间”。
一个风雨夜过后,第二天一上班,由于地滑,一头老公牛被摔倒在地起不来。张晓霞闻讯,一边紧急通知兽医,一边飞快地跑向“牛公馆”,又是喂水,又是按摩,并协助兽医检查、打针,直到伤牛站立起来,她才松了一口气。老公牛悠闲自得地恢复了常态,人们才发现她没有顾得上穿雨鞋,就跑了出来,鞋成了泥鞋,满身都是泥水。
一个狂风大作的黄昏,一片白塑料袋在“牛公馆”的上空盘旋,她紧盯不放,心中惴惴不安,企盼着千万不要落入牛的嘴边。那塑料袋忽高忽低,飘忽不定,张晓霞恨不得生双翅飞向天空把它抓到自己的手上。忽然,怒吼着的大风卷着那片塑料袋猛地向下一个俯冲,正好飞进了一头公牛的嘴里。
一旦那牛把塑料袋吞咽下去,就会招致缠封牛胃、逐步吞噬牛的健康以至生命的严重恶果;可是,夺下塑料袋,与牛抢食,如同与虎谋牙,牛一卜楞脑袋,就有致人死命的危险。
虽然牛不畏强暴,宁死不屈,但是它也是可以感受温柔的生灵。晓霞很熟悉牛既记仇,也知恩的性格,她快步冲上前去,实行温和地牛性感化,一边抓住塑料袋,一边和颜悦色地对牛说:“把它给我,吃下去你就没命了……”终于以柔克刚,使倔牛变成了乖牛而松开了嘴巴,避免了一场后患。
一个初春的早晨,9508号种公牛跟同伴顶架造成下颌骨严重断裂,被判“死刑”,那牛在与晓霞的对视中,裸露着重创的伤口,合不拢的双唇,流淌着带着鲜血的口水,忽闪着的双眼流下了一对儿一对儿的眼泪,像哀求,像忏悔,像是眷恋今生,像是恐惧未来,像悲怜而富于教益的诗,性格坚强的张晓霞在一时爱莫能助的无奈中,不禁泪水夺眶而出。她以默默地承诺抹去了脸上的泪水:再忍一忍,啊,我要请最好的医生,一定给你治好!
她含泪拜求兽医名家齐长明教授,感动得齐教授不顾当天下午坐飞机远程出差的紧张,全力赶往种公牛站,立即施行紧急手术。
手术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牛一命如何?张晓霞千恩万谢齐教授——“功德无量”!
牛在手术后虽然不能马上进食,但是痊愈后康健如初的景象似乎就在眼前;于是,她亲自动手为牛输液打针;维持到牛能进食,她就用剪子把草剪成寸段,再搭配适量的胡萝卜,用菜刀切成碎块,细心加以喂养。
她住在与9508号就近的一个小库房里守护着这头病牛,精心呵护了43昼夜。9508号终于过此一劫,奇迹般地康复了。
那是2004年4月30日,9508号精神抖擞地恢复了生产,采精量猛增。她像庆祝盛大的节日一样,特意挑了6只大鸡蛋,洗净消毒,佐以上好的美食,为它摆了一席康复宴,祝它开始了新起点,创造了新纪录!9508号享此盛宴,更加感恩戴德而不负所望,至今3年多来,已经生产14万多剂优质冻精,可繁育优质奶牛7万多头。
当年,天国里的灰牛大仙,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天界,摔伤致病,成了一头老病牛。善良的牛郎不畏辛苦,给它打草,细心喂食,精心治伤,陪伴老病牛30昼夜。为了报答牛郎的恩情,老病牛痊愈后成全了一部“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
而今,张晓霞对9508号病牛,精心呵护了43昼夜,换来了“9508号”病愈后的优质高产,岂不也是灰牛大仙式的回报吗。灰牛大仙怕是要回到天国里去的,而9508号则舍不得离此而去,它与晓霞有约:将来要魂系“牛公馆”,进入“功臣牛碑林”,在花岗岩的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全身雕像,生卒年月日,族裔谱系身世与终生对人类的贡献,耀祖光宗。
如此的“牛居”环境,胜似牛间天国。一位非洲客人参观了这个种公牛站,对这里的牛羡慕不已,他风趣地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来世到这里做牛。
“既顾大家,也顾小家,融小家于大家”——张晓霞在“两难”中做着“两全”的不懈努力,追求着人顺家和的理想境界
张晓霞做学徒工时,就养成了以场为家的习惯,每天早上六点以前,她就把实验室所有的设备全部准备好,保证大家上班就能进入正常工作,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每天晚上,她还去跟班喂牛。从此,工作第一,“大家”第一,就成了她自然而然的处事原则。同时,她也不忘“小家”的责任,在“两难”中做着“两全”的努力。
她爱事业,也爱家庭,是一个温柔和善的贤妻良母。刚结婚时,她就给公婆、小叔和小姑都织了一件毛衣。公婆家住顺义农村的农家院里,她同丈夫一起回家,一进院子门就大声叫爸叫妈,老人一听就乐得合不上嘴,特别是婆婆,就爱听她这一口儿。她做的兰州拉面,婆婆更爱吃这一口儿!再加上她一进门就又热情又勤快,脏活累活什么都干,老人打心里高兴。亮亮还没出满月,“伺候月子”的婆婆却得了急性肠炎,她整整陪了婆婆一宿,为婆婆洗换内衣、内裤,还按时给老人送水喂药,做可口的流食,婆婆满意地说:“好儿子可教,好媳妇难找哇!”
延庆的冬天比较冷,有潘振发《来字歌》诗句为证:“霜冻不等霜降来,才到中秋雪就来。”婆婆怕晓霞挨冻,就亲手给她缝制厚棉裤、厚鞋垫。晓霞疼爱婆婆,也经常给老人家购买应时的衣物和食品。现在,婆婆每周都要与晓霞通电话。婆媳胜过亲母女,
晓霞对远方的父母亲,也是长存孝敬之心。母亲爱吃香椿,她就在小院里精心培育6棵香椿树,想方设法地总把应时的香椿芽送到老人的手上;父亲爱喝北京的花茶,她叮嘱施林宏一定保证供应。她还把二老接到北京,自己开车陪着父母游览首都风光,高兴得七旬老母在延庆基地开心地唱起了《这是爱的奉献》。
她有伟大的母爱,亮亮小时候,她哄着咿呀学语的儿子,在“每日教子”的年历上,今天贴一枚《雄鸡报晓》,写上“早起床”;明天贴一枚《小熊栽树》,写上“爱劳动”……365天,每天都一句不缺、一贴不少。
亮亮9岁那年,她给亮亮报了个书法班,带着亮亮学书法,每周一课,从不间断。亮亮学的是颜体,她买了5本颜体字帖,把总共1 216个字分别偏旁部首,重新剪贴编排成4开本,纵横得体,浑然天成,供亮亮鉴赏临摹。亮亮练习书法时,她给亮亮在宣纸上打米字方格,浸注了她的拳拳爱子之心。
经过3年多的勤学苦练,亮亮的书法大有长进,便挥笔泼墨,点画成“龙”,有书家赞曰:“虽稚嫩而包筋藏骨,虽简约而形象质丰”,一举荣获全国“小百花”杯青少年书法比赛少儿组二等奖,她也在这一年获得了“全国牛冻精生产和质量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可谓母子同乐,双喜临门。
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惬意中的晓霞却有一丝酸楚掠过心头:那一年暑假,她与林宏上班时亮亮就被反锁在屋里,自己泡方便面就是他常用的午餐。
张晓霞家住平房,有个小院。每天下班,她一进小院,被关了1天的亮亮,就欢蹦乱跳地等着开门。可是,有一天下午,她下班走进小院,却毫无动静,一打开屋门,亮亮才大声喊着妈妈放声痛哭,她赶紧走近坐在沙发上的亮亮,只见他的左腿膝盖以上,通红的皮肤铺着几个比蚕豆还大的潦泡,大腿上放着一块巴掌大的冻肉已经化出了血水,沙发旁放着一碗泡透了的方便面,已经没有一点热气儿。
原来,孩子泡方便面时被开水烫伤了腿,自己拿出冰箱里的冻肉疗伤止痛呢!孩子满心地委屈触痛了母亲强烈的愧疚,母子搂在一起,哭作一团。
她自责她是不称职的母亲:有时,不仅顾不上孩子的生活,更很难以顾及孩子的学习。那次种公牛站的整体搬迁,从6月18日开始,持续了45天。在这45天里,她每天往返一个来回,途径八达岭高速公路的崎岖山道,开车押运搬迁的车辆,安排搬迁人员的生活,吃住在单位的小库房,天热多雨、蚊虫叮咬、劳累繁杂她都不屑一顾,只是亮亮正在高考的关键时刻,正需要特别关照的时候,她却与亮亮如同天各一方,难尽慈母关爱之心力。她本来答应送亮亮到考场的,可在高考的当天,她只能在运牛的路上祈求儿子:“原谅不称职的妈妈。”
她与爱人施林宏心相印, 志相助,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尽管在延庆基地,她和员工们一起住在集体宿舍,节假日也很少回家,但是,为了能够让家中的林宏多睡会儿又别误了上班,她坚持每天用电话铃声叫醒他,即便出国、出差也同样如此。虽然只听铃响,不闻语音,却也此时无声胜有声。
她虽然人不在家,但她对家庭的责任丝毫没有减弱 ,每当偶尔回家时,她又是采买、又是做饭,又是洗衣服、又是搞卫生,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然而,知妻莫过夫。施林宏把个中真谛一语道破:“她一回家总是乐呵呵地干活,她是脸上在微笑,心里在流泪——她总怕愧对这个家呀!
张晓霞一家人
每年春节,晓霞总是让爱人和孩子向自己靠拢,到种公牛站和员工们一起,守着牛舍过年。过了年三十,倒班的员工回家了,她经常还在牛站坚守。
去年大年初一,晓霞得知一位饲养员的家属临时来场,这名饲养员被安排了夜班,就把他劝了回去,让他跟家人一起过团圆节,自己替他喂牛值夜班。他执意不肯,她当仁不让:“我替你喂牛值夜班还不放心?!”他喉咙哽咽,眼含热泪,不忍地离去。
晓霞说:“我们的种公牛站是一个大家庭,员工和他们的小家都应当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要既顾大家,也顾小家,融小家于大家,共同追求人顺家和的理想境界。”
2003年初春的一个深夜,晓霞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名常驻基地的饲养员的姐姐,急报其父病危,正在海淀西苑中医医院抢救。她放下电话,马上通知夜班叫醒这名员工,立即开车送他奔赴医院。
那天,夜黑风大,雪花飘飞,通往高速路的乡间道上没有行人,没有车辆。驶入高速公路,被称为“死亡谷”的八达岭山路上,笼罩着生命之花凋零的阴影,低吟着“鬼拽人”的生命悲歌,部分路段正在抢修,满载各种货物的大货车一辆接着一辆,晓霞在夹缝中焦急而艰难地穿越行进,在迷茫中寻思着前往医院的路径——她只知道西苑中医医院的大概方向,而不清楚具体路线,又无处问津,心中忐忑不安。
快到昌平时,她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施林宏从睡梦中惊醒,接听这风雪夜闯“死亡谷”的信息。
“我这里有一位师傅,夜间接到他父亲在西苑中医医院病危的通知,我们正紧急赶往西苑中医医院,我弄不清去医院的路线,半夜三更又没法问路……
“明白了,注意安全,不要着急,我马上开车到高速路出口等你。”施林宏叮嘱他的爱妻。
张晓霞得到施林宏的接应,心情立刻平和了下来,顺利地开到高速路出口。 “师傅由我送往医院,你过桥调头,返回基地。”
正在那里迎候的施林宏,果断地做出了紧急安排…… 刚过凌晨4点,只听“哞”地一声手机铃响,张晓霞听到施林宏打来的电话:“师傅已被送到病床前,尽了孝子之心。”
张晓霞在心灵的安慰中已经冲过了“死亡谷”,在返回基地的大道上一路前行。
她患有妇科贫血症和肾功能障碍浮肿,腿上一按一个坑,半个小时才能平复,亮亮心疼地说:“人家的酒窝长脸上,我妈的酒窝长腿上。”可她却轻松地说:“没事,一会儿就好。”可是,多少个“一会儿”过去,却不见“就好”降临。
2004年11月的一天傍晚,她突然回到了家,面色苍白,精神有些恍惚,殷红的鲜血透过加厚的棉裤湿透了汽车坐垫——完全是大出血的症状。
“我不行了……”
施林宏第一次听到妻子说这样的话,不由得心中一颤:“快上医院!”
到了医院,折腾到半夜,第二天早上稍有好转,她又露出了笑脸说:“我行了!”就从“小家”奔“大家”上班去了。
不久,她不得不做了手术。术后一周,仍有1公分左右的伤口未能愈合,她便回家调养。到了第8天一早,施林宏按照她的要求准备好了汽车,她拖着虚弱的身体说:“我上车试试。”这一试就没下车,带着未愈的伤口径直开往80公里以外的种公牛站去了。
张晓霞心驰神往地驶入了高速公路,一辆黑色帕萨特轿车不觉从天而降 ,引路向前 ——那分明是奶牛中心的唐书记的车!
唐书记头天刚去家中看望过张晓霞,不知是预感还是巧遇,他已经出现在张晓霞的车前。他深知:她是奔“家”心盛,尽管大病未愈,只要一提速,她还会把时速提到100公里,必须把时速押在60公里上,保驾护航……
她默默地感激着这团队的情谊,战友的心怀,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把车径直开进了种公牛站,站长、二位副站长已经在那里迎候。
当时,种公牛站正在迎接农业部三年一度的经营许可证的检查验收。站长胡志刚,上任以来第一次和新班子一起迎接这样的检查验收,张晓霞的突然出现,他又惊又喜又不安—“你怎么来了!能行吗?” “我还行!”
她顾不上站长们的劝慰,一下车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我负责全面汇报,小胡(她这样称呼胡站长)负责现场检查,刘玉负责牛群,海涛负责生产和质量检验,各自细化标准,分头准备。”
连续三天三夜,她没睡一个踏实觉,没吃一顿安稳饭,站长们是三四十岁的壮汉子,都快要撑不住了,她却拖着年近半百的病体之躯,仍然面带微笑,忙而有序,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检查验收。
当她们送走验收专家组之后,她虽然还是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嘴里说着“我还行”,却已经浑身瘫软,力不从心,站长们含泪送她回了宿舍……
“ 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心中总有做不完的事 ”——张晓霞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以身自喻,永葆党员先进性
在张晓霞的办公桌上有一具牛摆件,标名“势不可挡”。它脚踏实地,坚毅雄浑,义无反顾,奋蹄向前,一副勇往直前的拓荒牛气派。在“势不可挡”的对面,张晓霞精心镶嵌了七个醒目大字:“俯首甘为孺子牛”。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鞭策自己要全心全意甘做人民的“牛”的座右铭,也是共产党人实践党的宗旨的光辉写照。它触发了人们“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联想,使人们在牛的崇高与伟大的精神面前,对牛肃然起敬。所以,张晓霞在推崇牛的伟大精神的中以身自喻,进而折射出牢记党的宗旨,甘当人民的“牛”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张晓霞是有着1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融于群众之中,走在群众的前面,并且率先垂范,把“关键时党员先上”、“危险时党员留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吃饭,她到食堂和员工们一起排队;住宿,她与员工们一起住在集体宿舍;劳动,在1600亩自种青储饲料的土地上,无论耕种锄割,她都和员工们一对一地一起干活,从来不搞特殊化。
每到苜蓿收割时节,她常常开着汽车和大家一起收苜蓿,卸完苜蓿,人走车停,她最后离开现场,员工们说:“她又当司机又当装卸工,一身不闲,谁能闲?这是她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体现。” 每逢秋季储存干草,两人多高的装满干草的大汽车开到饲料库,她经常带头爬上车顶卸草,员工们说:“那是连小伙子都含糊的事,她已是快五十岁的女同志!这绝对是无声的命令,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满分的答案。”每次两个月左右的防疫封场结束后的分期分批回家,她总是安排群众先走,党员坚守,她自己最后,员工们说:“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张晓霞以身自喻的“势不可挡”,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相得益彰,光彩照人。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内心独白:“像牛一样踏实,像牛一样勤奋,像牛一样执著,像牛一样坚韧,像牛一样义无反顾,奋蹄向前,势不可挡。”这五个“像牛一样”的警语闪耀着共产党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思想火花和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光芒,反映了张晓霞在奉献奶牛业的心路历程中从职业理想到最高理想的强化与升华。
我们从中似乎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奔涌——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势不可挡!那不正是雄伟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时代洪流吗?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从入党的第一天起,就应当融入到这洪流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为雄伟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开拓前进、奋斗终生!
张晓霞与于丹徐滔在一起
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她在势不可挡的奋进中取得了成绩和荣誉;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她倾吐着心灵的诉说:
“在党和人民面前,我只做了我应该做而还没有做好的事,党和人民就给了我这样高的荣誉,我时时深感不安:党的培养教育,各级领导的鼓励支持,前辈师傅的教导传授,员工队伍的敬业奉献,学术团体和业内同行的指导帮助,等等,都是我缺一不可的巨大动力。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好职业,庆幸我融入了一个好团队。我深深地体会到:一滴水,只有汇入河流才能奔向大海;一棵树,只有植根于沃土才能叶茂枝繁;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最有力量。我由衷地为兑现职业理想而付出,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为履行入党誓言而奋斗,为追求崇高理想而拼搏!我一直把奶牛事业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把生命中的30个春秋献给了爱我所爱的奶牛事业,在奶牛事业的王国里体味到了工作并快乐着的莫大幸福!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心中总有做不完的事。”
她置身于燕山脚下广袤的大地上,因为广袤,所以浩茫,可谓心事浩茫 ——“心中总有做不完的事”。然而,总是万事归一:面对“好种——好牛——好奶”,继续开拓前行。
张晓霞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陷入了“归一”的遐想:据专家们估算,如果达到人均每天1斤奶,这个水平是今天中国人均饮奶量的9倍。 回首过去的10年,中国奶业创造了10年增长10倍的辉煌,我们的种公牛站也获得了连续10年领跑全国同行的好成绩。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让总理的梦想成真,并通过不懈地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奶业走在世界前列!
一位记者采访张晓霞结束后,向读者报告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位美人。”一位饲养员向我倾诉的第一句话是:“她是一个完美人!” 我的采访结束后,眼前呈现了一幅如真似幻的美丽图景:笑容可掬的张晓霞,脚踏碧野大地,面迎七彩朝霞,手扶“势不可挡”的“牛摆件(规格与真牛一样大小)”,“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大字金光四射,一大群黑白花奶牛在她的左右嬉戏玩耍,一缕缕沁人心脾的奶酪馨香扑鼻而来,“好种——好牛——好奶”的续曲,在她那“职业理想——共同理想——崇高理想”的强化与升华中奏响了开拓前行的激扬乐章。和着激扬乐章,从“牛摆件”的腹部射出了郭沫若礼赞牛的诗行:“你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坚毅、雄浑、无私,硕大、悠闲、和蔼/任是怎样的辛劳,你都能够忍耐/你可头也不抬,气也不喘/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这不也正是张晓霞们的生动写照吗?
2007年10月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