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95|回复: 1

创新的“主战场”永远在一线

发表于 2015-9-19 23:45: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月1日,在山东省第三十五届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暨QC成果发布会上,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高新分中心“便利电”创新QC小组的课题“研制多功能智能开关控制器操作装置”,从72个参评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并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创新小组成员李海舰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操作户外柱上智能开关控制器时,登杆操作浪费时间,旋转控制器旋钮和拧开三角螺栓操作也不方便,所以就研制出了这个多功能免登杆智能开关控制器操作装置。”

  在公司22个不同类型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中,这样的成果随处可见。它们不求高深,但求实用。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通过定期进行的交流研讨,对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全面解读,找出问题关键点,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将解决办法在实际生产中加以运用。

  “淄博供电有着优良的创新传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张克京就发明了举世闻名的爬杆铁鞋,一直沿用至今,这是从一线中来又回到一线中去的最好例证。”公司总经理李建鹏说,正是在这双铁鞋的创新精神引导下,创新、争先一直是公司发展的主旋律。

  人人都能创新创造 在公司输电运检室,这里的创新工作室只有6平方米,五六台电脑挤在一块,再加上堆叠的电路板、书籍等,显得更是狭窄。但这个拥有68名成员的创新工作室,在成立的6年时间里,已经斩获了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山东省科技创新奖等一大摞奖项,拿下了35项国家专利。

  创新工作火热开展的背后,是公司“五个机制”的强力支撑。经过多年实践,公司在创新工作方面建立了评价机制、选(人才)树(典型)机制、“双师带徒”机制、宣传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不断加强工作室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并及时促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原先需要10个人6小时才能完成的10千伏配电变压器更换工作,现在只需要4个人两小时便可以完成。这是便携式重型设备搬运装置的神奇。旺泉创新工作室的这一项发明节省了人工、吊车装卸费用,也不受地形因素和空间位置影响。

  在创新团队中,有一个特别的组合,6个人都是研究生,虽然学的专业不同,所在的班组不同,但他们因为创新走在了一起,成立了“研究生创新团队”。 沉重的六氟化硫气瓶楼上楼下的搬运非常不便,这6名“高精尖”没有像常规那样想去研制个提升机之类的,而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发明“搬运机器人”的设想。成员之一的岳增伟说:“多往前看几步,机器人能自由地处理各种复杂现场,但提升机只能固定不动,不让发明出来的东西缚住手脚,首先在思维上就要去自由的想象。”

  6人小组白天工作,夜晚就搞设计,画图纸,遇上难题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攻克了一个难点大家一起庆贺,多少个不眠之夜催生出了“六氟化硫自行履带搬运车”,它驮着沉重的气瓶不但能自由地上下楼梯,还能为气瓶加温、检测、称重,成了一个能走路、会动脑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后来,这项成果入选全国能源化学系统的“百项技术创新成果”,同时获得全国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一等奖。

  “正是这遍布在各个班组的创新工作室,让一批又一批新进企业的‘菜鸟’,迅速成长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该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赵峰说。在这里,“传、帮、带”是创新工作室的一项基本职能。老师傅们在难题解答和成果研发中启迪新人,后者也从创新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直至成长为主导者,使一大批青年职工脱颖而出,也让一个个创新成果源源不断。

  遇到什么难题,就解决什么难题 干了一辈子变电设备检修的李志刚经常向年轻人们灌输这个理念。他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搞发明,算至今日,小发明小创造数以千计,最近的一项,便是3D仿真培训系统:电脑上,随意点出一个220千伏变压器的整体3D模型,任意点击某一位置,这个部位便分解为若干个零件,再点击其中某一零件,它会分解得更细。以此类推,直至分解到最小部件为止,哪怕是一个螺母。3D仿真培训系统的研发源于实际需求,为青年职工补上无法到设备现场拆装带电设备的关键一课。

  驱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做到驱鸟却不伤鸟,这是输电线路“超声波驱鸟器”的功用;线路接点电阻大,有高温熔断的可能,“接点温度警告螺母”参照温控开关设计,实现高温报警……公司一线职工成果展,是激励机制效果的最好“代言者”:数百位一线职工的创造并没有“国际先进”或者“国内领先”的声名显赫,大多数如生活中的油盐酱醋,从一线中提取而来,最终投向一线的需求。“它们没一项是多余的,都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一名老员工这样说。 “要走在前头,不大胆创新是不行的,我们全力搭建创新创效的平台,就是引导全员参与,将创新成果快速转换成先进生产力,使创新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党委书记吕学贵的这句话,点出了来自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公司已有42项成果获得全国第一名,并被评为“国优”成果,有200余项国家专利收入囊中,还有4项成果获得国际大奖,已创造经济效益6700余万元。 把好想法变成好做法 参加工作4年的营销部青年员工张海强,平常就干着两件事:装表、校验。一年中从他手中装出来的电表有8000多块,不停重复的动作让他练成了精确的“机械手”,成为这一专业的领头者。但在业余时间,他又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发明达人”。

  面对遍布山区、田野、厂矿的变电站高压计量装置校验任务,他研制出了“变电站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验系统”,坐在家里就能操作,效率提高了十几倍。看到进开关柜做计量装置极性测试时容易发生触电,他又研制出“便携式极性测试杆”,因其实用性获得了2014年全国电力行业QC成果特等奖。现在,张海强手里已经有着计量柜门隔离防护板、自锁型万向轮式多功能工具箱等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余万元。 把好想法变成好办法,这在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已经形成了习惯。

  “准备,起飞。”7月5日,国网淄博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配电员冯忠奎将自己动手改造的六旋翼直升飞机放飞到了空中,上面装载着他创新的“配电检测无线作业平台”。

  “以前我们检查线路、开关、设备等,要爬到电杆顶上近距离观察,费时费力又危险。”冯忠奎介绍,有了这个空中作业平台,可以方便地对线路和设备进行拍照、红外测温等,甚至具备了展放线路、机械臂清理塑料布等杂物的功能,简简单单替代了原来的高难度动作。 而往返于多个检修现场的变电检修室检修五班班长陈勇强,则针对多台变压器同时冲洗时人手不够的难题,和同事们发明了“变压器冷却系统冲洗装置”。

  “现在,只需要按一下启动健,这套装置就会按照事先预定好的动作自动完成整个清扫任务,一个人监护50分钟左右就能结束,比原来节省了一大半时间。”他算了一笔账,公司有38台需要定期冲洗的强制散热变压器,仅2014年这套装置就节省成本10.8万元,比原来降低了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23:43:34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 老师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