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宜丰中学李倩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创立于2013年6月,2013年9月正式接手承担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科研任务,在原有课改基础上,逐步形成“221”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是李倩辉老师,工作室成员共有8人。其中,李倩辉老师为宜丰县劳动模范、宜春市优秀班主任,周龙飞老师为宜春市名师、宜春市优秀教师,卢金华老师为宜春市优秀教师,吴喜文老师为宜春市名师、宜春市优秀教师,刘峻松老师为宜春市优秀班主任,吴卫红老师为宜春市名师、宜春市优秀教师,李海容老师为江西省优秀班主任,朱德成老师为宜春市优秀班主任。
学校高度重视“李倩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安排了专门办公场所,面积约30平米,与学校科研处、名师工作室和各学科教研室相邻。按照工作室标准化建设需要,在专业资料、办公设备设施、计算机配备等硬件建设上全方位保证到位。工作室制订完善了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规范,订阅了各类学科报刊,每周固定集中活动时间,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特别是学校眼下正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和精致化管理,利用听课、探讨、反馈、建议等方式积极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稳步向前发展。工作室人员的配备充分考虑了各学科、各年龄段的特点,以期工作室的功能辐射最广泛,效率、效益最大化。“221”课改和推进精致化管理是学校目前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十年奋斗目标能否达成的攻坚项目。劳模创新工作室一开始便狠抓关键、妥善安排、深入一线,采取听课——探讨——总结——反馈的办法,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素材和最真实的依据。同时,充分发挥智囊作用,关注学校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学校教学、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各方面工作的发展。
宜丰中学创办于1923年。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校扩招,学校的办学规模也急剧扩大:高一新生由每年300人迅速增加到1000人,占到全县中考学生的1/3。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差悬殊,合在一起无法上课,只好分层编班。结果是,除了所谓的零班之外,满教室都是上课睡觉的学生。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原因,学校很快跌入办学困境,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强烈不满,学生外流现象严重。管理上,学校也想尽了办法,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已经达到了极限,班主任老师甚至到了每天签八次到的地步,学生除了统一上早晚自习,双休日也全部用上了。要改变现状,学校只有一个选择:在效率上做文章,特别是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验也特别强调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办学的严峻形势和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学校确立了一个以“教”学生“学”为基本理念、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旨在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在此背景下,李倩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呼之欲出,应运而生。
设立“李倩辉劳模创新工作室”
形成了一个可概括为“221”的课堂教学范式。所谓“221”,第一个“2”是指对教师而言,一是以“教”学生“学”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二是认真编写“教学练案”,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第二个“2”是指对学生而言,一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学习要求,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第三个“1”是指,教师和学生即“教”与“学”的结合点是:基于问题,指向目标。
以这个方式为指导,又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模式:①学生分散自主学习——②小组合作探究——③课堂展示交流——④教师点评精讲——⑤练习巩固——分散自主学习。
几年来,学校在管理上致力于建设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其中特别强调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为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特别强调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行为和责任能力。这种责任文化很好的落实到了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并因此形成了“责任课堂文化”。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不以当前的考试成绩为目的而简单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真正体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的精神。学生为着自己的发展,自觉主动的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而不是做一个在教室中被动地等待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进入课堂后,先在小组内分享学习成果,互帮互助,对共同的问题合作探究,再积极参与班级的展示交流;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质量,还要主动地选做相应的练习。所有这些,都是学生为自己负责的具体行为,也都是在培养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学生不再以上课为痛苦,更看不到了上课睡觉或者逃课的学生,教师不再以上课为简单机械、枯燥无味的重复劳动。师生都带着激情、带着惊喜、带着希望走进课堂。思维的碰撞、问题的探究、成果的展示和贯穿始终的质疑问难,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师生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融洽。课堂名副其实的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随着“221”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有了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再学习、再发展的时间。几年来,先后有二十多名青年教师在职修完研究生课程,取得硕士学位;全校有三十几个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结题;所有的中青年教师都向学生开出了一门校本课程;工会和年级每学期都组织了大量的文体活动。学生尤其获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随着学习质量的提高,所占课时的减少,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截至目前,全校已有83个社团组织,其中涌现出校园电视台、主持社、集邮协会、文学社、应用物理创新社等多个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品牌社团。由学生自己全程录播的校园电视节目已做到90期,而且每年都有节目在全国获得金奖;主持社的三任社长均在全国校园电视节上获得金奖,两人获得金犊奖提名奖,其中曹渝婕同学获得金犊奖,成为江西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集邮协会先后成为江西省第一家青少年邮局、江西省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文学社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称号,其成员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应用物理创新社“超维队“获第二届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德国总决赛金奖第一名。
推动课改后,学校高考成绩提升显著:文化考生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同龄人口比连续遥居宜春市第一名;学生录取北大、清华、香港等大学。几年来,先后有南昌、赣州、吉安以及本市的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到学校来听课学习,探寻质量提升之道;江西教育电视台先后两次专题报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江西教育社两名记者蹲在学校采访了三天,《教师博览》(原创版)发表长篇通讯《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世界》;《中国教师报》发表《“责任“铸心,凤凰涅槃——记江西省宜丰中学的跨越式发展》的综述文章;江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内涵式发展基地学校”称号,是全省唯一被授牌的高中学校;《宜春日报》在2013年11月头版登载报道学校改革的通讯。
来源:中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