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年来,关于企业引进机器人的“爆料”层出不穷,当这些异军突起的机器人废寝忘食地奋战在原本属于人类的工作岗位上时,新的问题随即产生,已经被替代或即将被替代的产业工人们开始面临失业的生存危机。那么,在被机器人抢走的“饭碗”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认为,有志识的中国人,无需担心自己的饭碗会被机器人抢走,我们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大胆携手机器人,用自己的行动与睿智,共筑中国梦。
目前,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用工荒”、“招工难”等现象凸显,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充实到生产流水线上却无工可用。另一方面,产业工人怀揣高薪酬高福利高待遇的梦想走入工厂,却对高精尖的专业设备一筹莫展。这是一对矛盾的悖体,产业工人的知识结构与企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形成脱节。加之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严峻的用工市场开始“倒逼”企业寻求新的途径缓解用工荒。以其说是机器人被动“上阵”,不如说“无人工厂”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是历史的必然。
从社会层面看,随着人口老年化的不断深入,国家若不大力引用机器人取代人力,一味地延迟退休年龄,只会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工业时代对高精尖技能人才的需要矛盾;而以企业的眼光来看,机器人的引入不仅可以提升生产的作业效率,还从根本上克服了企业人工短缺和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弊端,促进了工业生产更好地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工转型;再从个人层面看,历史告诉我们,“无人工厂”的兴起将会让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纵观历史,社会的每次科技进步都使人类从繁重和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需要创造力和思维力的职业。自18世纪英国率先开始科技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时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农业机械的采用将大量劳动力从繁重、简单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大量的产业工人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各种大型工业机械被采用,劳动力又从采掘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当前,全球正在爆发新的工业革命,制造业正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将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制造业从业人员。
既然“无人工厂”的兴起已成必然,那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则是被机器换下来的人将何去何从?其实,对待这一问题,我们可持乐观态度,无需担忧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可能造成严重失业问题。
就如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个人网上贸易市场平台——淘宝网,在十年前并不被普通大众认知,在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后,阿里巴巴改变了人们购物的习惯,拉近了人与商品的距离,并催生了一批以网购为生的网店主、海淘代购者和快递公司。快递公司虽然原来就有,但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能够像现在这样庞大。如今,网购和快递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绝大多数都市人群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中,工业机器人市场已呈现火热势头。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日本FANUC公司、瑞典ABB 机器人公司、德国KUKA公司等国外公司占据。根据世界工业机器人联合会的预测,我国将在201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随着机器人需求的增加,我国必然会诞生机器人行业的新兴产业,这在某种层面上又促使新兴产业招进新的人才,从而促使更多的人转型到新的工作岗位上。近年来,我国已有企业在对机器人进行自主研发的同时,将机器人换下来的产业工人转型到新兴工作岗位上。
国内知名家电企业格力集团从2012年底开始实施“机器换人”,从进行自动化改造至今,公司的注塑分厂、钣金分厂分别节省人力约50%,产量提升了近一倍。与此同时,格力公司一直在积极地为工人们提供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让“转型后”的工人们能更多投入到技术和研发团队的新兴岗位上去。经过不断发展,格力集团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到现在,格力已自主研发近100种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等10多个领域,拥有20多项设计专利。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更多的格力工人将成长为“与机器人对话”的技术人才,并不断充实公司的研发力量。
目前,中国对机器人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像格力集团似的研发公司将会更多地出现。随着全球科技的高速发展,相信我国在机器人的研发上,也会像“一箭多星”长征6号运载火箭那样,取得跨越式的高科技成果,并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随着“无人工厂”的兴起,新兴产业将会不断涌现,我们大可不必为“饭碗”发愁,而是应抓紧时间加强自身“建设”,对自己作出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去学习钻研高精尖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以适应“无人工厂”不断扩展带来的职业转型。
国之富强,以民为本。作为国家,应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技能工人的基本福利,通过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增强低技能工人的再就业能力,满足新产业变革时代的用工需求。让广大产业工人在机器人“来袭”的年代,同样能用双手创造价值,用智慧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让人民与国家一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