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回复: 0

“创”出一片新天地——铁运处工务段综合维修工区工作侧记

发表于 2015-10-1 08:59: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出一片新天地

——铁运处工务段综合维修工区工作侧记

王鑫涛

9月7日,阳光刚刚铺满大地,铁路运输处邹南线上阵阵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十多个年轻人分成几组,起道、捣固、拨道相互配合着,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此时,太阳才刚刚升起,这些年轻人的发梢已经挂上汗珠。随着捣固机的震动落入,开始升温的道床瞬间消失。这些年轻人是工务段综合维修工区职工,他们正在进行两公里线路的综合维修。

为了解决维修任务加重和一线退休人员不断增多产生的突出矛盾,这个段打破原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区域维修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集中利用现有资源,突破工作困局,确保维修任务如期完成。

逼出来的创新

年初,工务段全年计划维修工作刚刚开始,段长魏宏就接到几个工区的求援:人员有缺口,正常的维修工作无法开展。工务段的线路工,半数是80年参加工作的老工人,已陆续到了退休的年龄,仅去年一年就退休了50多人,导致段里的个别工区连起道、捣固等从事正常维护的人都凑不齐。

铁路线路维修、保养是工务段的主要任务之一,矿区现有的160公里线路运营都超过了25年,部分线路运营甚至达到35年,各类线路设施隐患呈上升趋势。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维修工作雪上加霜。

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在段里专门召开的商量会议上,大家很快形成两个方案:一是向处里申请增加人手。二是协调人员开展集中会战,消灭安全隐患。经过慎重考虑,段里决定让正在培训的18名青年职工组成一支队伍,对线路进行综合治理。

这批青工是段里为基层工区培训的技术骨干,原本打算培训三个月后充实到各个工区。虽然业务理论、实践操作已经学习了两个多月,但能不能承担大型维修任务?段长魏宏心里也没底。他征求职教室主任惠桂啟的意见。作为这帮青工的培训老师,惠桂啟认为这帮青年人浑身充满激情和活力,恰恰需要一个机遇来证明他们的价值。于是,他提出愿意带领这帮青年人大干一场,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快速成长。工务段第一支线路综合维修队伍就这样诞生了。

扶上马送一程

综合维修队成立之初,段里由轻到重,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安排维修工作。惠桂啟有意识地把综合维修队成立的缘由讲给队员们,激励队员们用成绩证明自己。

惠桂啟把自己定位为技术顾问,让参加过下沉区治理工作的王兴敏、冯景为带领这帮青年人进行线路维修作业。工作中,这群青年人抢着干活;休息时,他们不断讨论、交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纠正,让这支青年队伍快速成长。

4月份,集团公司与邹县电厂协调煤炭供应,增加了电煤供应量。铁运处制订了确保电煤线路零隐患的工作计划,对电厂线进行维修。这副重担就交给了综合维修队。

电煤运输线路从大东章集配站到电厂站涉及大东、南屯、北宿、孟楼、电厂五个工区线路,线长近14公里,其中有道岔群、下沉区、道口、曲线、大坡度线路和铁路桥,可以说涵盖了矿区铁路的各种情况。工作量大、线路情况复杂让一些老工长都咂舌。

接到任务后,惠桂啟带领王兴敏、冯景为实地察看这段线路,根据技术室提供的测量数据制定了施工方案,倒排施工工期,明确每天的工作量。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他们每天凌晨6点集合,不到7点就赶到施工现场,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王兴敏作为领队,白天带领队员施工,晚上还要对第二天施工细节再进行推敲、细化、优化。每一项施工结束后,王兴敏和冯景为认真核对任务完成情况,对未按期完成的,进行原因分析,制定补救措施;对超前完成的,立即进行计划调整,尽量往前赶工。

一个半月下来,综合维修队员个个晒得脸膛黑红,人人都瘦了一圈,但没有一人叫苦退缩,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故。45天,他们完成9公里线路起拨改作业,更换混凝土枕65根,道岔木枕24根。维修9号道岔5组,交分道岔2组,翻修邹南线道口两处。

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立综合维修工区解决了工务段人员缺少和线路维修增加的矛盾,他们采取新的工作管理模式,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合维修工区一律采用捣固机械作业,工作质量稳定,避免了各工区维修质量参差不齐现象。1至8月份,该段线路维修合格率100%,优良率87.9%比去年提高5%。优良率的提高意味着线路长时间处于良好状态,三年一次的大修可以延长到五年一次,节省了大量的维修费用。

综合维修工区的青工们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团队活力吸引着其他工区的青工。北渐工区职工孙磊原来是邹南线大道口的一名道口工,工作清闲。综合维修工区在邹南线施工时,孙磊主动要求加入。他认为,工作虽然比看道口辛苦,但是充实、快乐,让人有一种成就感。

据了解,未来3年内工务段计划把综合维修工区扩大到30人的规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增加小型机械化设备,用30人完成原来200人的工作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的损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