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 19:05:41
|
查看全部
通过对「布登布洛克式动力」的因势利导,实施对家族企业的科学传承,不仅可以让富二代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心从事他们所衷情的事业;而且可以为有志于此的精英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把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彼此各尽其能,都能实现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从而也就可以使家族企业充满阳光,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和谐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企业早期创业者「交班」的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线。「不求做到500强,只望能做500年」,「掌门人」的传承便成为关乎未来的战略问题。为了实现基业常青,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要克服「布登布洛克式动力」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研究「布登布洛克式动力」背后的规律,对于民企解决上述历史课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业」正在成为富二代的重负!
「布登布洛克式动力」出自现代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一部小说《布登布洛克家庭的衰落》中的人物形象。该小说描述了吕贝克一个商人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德国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发展。老布登布洛克一生苦心经营,把发财致富当做自己的全部生活,终于办起一家很大的粮食公司。他死后,产业留给孙子托马斯·布登布洛克经营,托马斯出身富裕,对继续追求财富不感兴趣,只把维持产业当作一种责任;他感兴趣的是追求社会地位,当上了参议员。托马斯的儿子汉诺出身于既有钱又有势的家庭,但对金钱和地位都不感兴趣,爱好音乐,追求的是更高级的精神生活。托马斯去世后,粮食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仆人被打发走,汉诺无力回天,本人也死于伤寒。《布登布洛克家庭的衰落》一书曾经与《指环王》《圣经》一起被评选为成为德国人最爱读的十本书之一,作家托马斯·曼因此在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本书里,托马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的父亲因脑结核很快死去后,家业的重担就落在他的肩上。托马斯受过良好地教育,家族表面上的光鲜亮丽、金钱、名誉都是在他对这一切的不关心、不屑中得到的,然而他又必须对此负责,履行身为长子的义务。托马斯从小一直克制自己,为了家族的利益自觉地放弃了同卖花姑娘的初恋,成年后放弃了自己艺术家的潜质,努力经商、尽心从政。然而他追求的越多越感到痛苦,他在管理中屡屡表现出家长制作风,并非由于他认为别人的行为有辱门风,损害企业的利益,而是因为他认为所有家庭成员享受的自由以自己对自由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他觉得自己的勤奋工作、积极向上都是演给别人看的戏剧,内心消耗巨大。中年的托马斯早早地准备着后事,立下了遗嘱。有一次,他在议会开会中途逃出来拔牙,晕倒在大街上,被人抬回家就死去了托马斯死后,他的儿子汉诺不肯再象他那样自愿选择受束缚,终于成了家业的掘墓人。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托马斯的灵魂挣扎似乎正在中国的富二代身上重演。富二代作为本世纪初出现的概念,不仅是指富豪的后代,而且是指已经或者将要执掌企业命运的传人。他们大多把守护基业视为自己沉重的负担。李海仓之子李兆会成为海鑫集团的灵魂人物;鲁冠球之子鲁鼎伟出任万向总经理,左宗申之女左颖居ST宗动第一大股东之位,病逝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的长子王瀚继承「大统」,他们在被人们艳羡「命好」的同时,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质疑的目光,不能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父亲李海仓意外身故,年仅23岁的李兆会不得不结束在澳大利亚的学业,至今没有感受到作为企业掌门人的那份成就与自豪感,取而代之的是如履薄冰的谨慎。「从不会抽烟到现在天天烟不离手,一年多来,李总越来越沉默了。」李兆会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描述他的老总:经常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写字台后,嘴里叼着根烟,一脸深沉。的确,数十亿元的资产和上万人的生计全部压在这副尚显稚嫩的肩膀上,压力非外人所能体会,李兆会说:「父亲的财富对我来说没有快乐,只有压力。」为了证实自己在企业里的的价值,他们必须放弃自我,约束曾经有过的心性和爱好,这正是在与布登布洛克式的动力抗争。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W·罗斯托根据布登布洛克家族的故事,提出「布登布洛克式动力」之说,揭示的是一种在富豪后代身上普遍存在的摆脱经商重负的逆反心理。从个性上分析,在布登布洛克家族几代人身上,反映着商人性格和艺术家气质的冲突,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同追求,从而最终表现出对经营家族企业兴趣的逐渐丧失。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人有一种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新东西的需求。第一代人的需求被满足之后,第二代人又会出现新的需求;第二代人的需求被满足之后,第三代人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曲线,当人们低级需求和中级需求曲线的优势已经下降,并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之上时,高级需求曲线仍然保持优势,并呈继续上升的趋势。问题在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下一代人不可能因循上一辈人设计的轨迹,会出现欲望更替,总要偏离上一辈人设计的轨迹。
或许,「布登布洛克式的动力」在富二代身上的表现并不会造成对家族企业的致命创伤。一般说来,富二代尽管把对经营家族企业视为一种重负,依然可以忍辱负重,也能不孚众望。然而这种仿佛是在承担额外负担的感觉本身就是“布登布洛克式的动力”在发挥作用的表现,而且这种感觉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富三代、富四代的成长。当富三代、富四代不再像前辈那样对家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责任感大打折扣的时候,基业长青也就面临着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