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40|回复: 0

[社会] 屠呦呦获诺奖启示:科学家应永远追求贡献而非荣誉

发表于 2015-10-8 08:28: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报道,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10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给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和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因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不是两院院士,没有发表过SCI论文。所以引发了网友的特别热议,甚至有人质疑这一奖项的归属,舆论众说纷纭。


屠呦呦荣获诺奖,这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华人的骄傲,是中医药在全世界的胜利。我们应当高兴,应当祝贺,感谢屠呦呦这位老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而不是无休止地争论此奖项的归属。这是毫无意义的争论,只会被人认为中国人嫉贤妒能,彼此不团结,惯于窝里斗。


作为科学家,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不是获得了什么奖项,得到了多少奖金,有关机构给予了什么荣誉,而是我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做出了什么新的贡献,是否在前人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否则,如果我们为获得荣誉、奖项而研究,为追求个人名利而研究,就注定研究不出什么来,不但无益反而会损害科学事业。因为个人的名利心,他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可能具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因为他的心是浮着的,他只会做表面工作,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因为工作沉不下去,研究深入不了,就不可能有新发现新进展,就出不了研究成果。


显然,屠呦呦是非常清醒的,理智的,并没有因为自己获奖而将全部功劳据为己有,无视他人的贡献。正如她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表示的,“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虽说,发现青蒿素抗疟药的贡献不应归于某一个人,而应归于集体,是众多科学家、研究人员共同集体攻关的结果。但屠呦呦个人的突出贡献也是不容否认、无法泯灭的。她的突出贡献就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其《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素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享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素粗提取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据了解,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抗疟药高效提取方法前,经历了190次失败,并且不惧牺牲首先在自己身体上进行实验。


再说,瑞典卡罗琳科学院在决定某一奖项颁授给谁时,必定经过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和充分讨论,决不会随便草率作出。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之所以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给屠呦呦等三人,是因为“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总之,屠呦呦荣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不仅仅是屠呦呦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药研究的荣誉,是所有科学家的荣誉,全体中国人的荣誉,是中国中医进一步走向世界,实现民族振兴的有利契机。我们在祝贺、庆祝获奖的同时,更应提倡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英勇牺牲精神。科学家,他应永远追求自己对人类对科学的贡献,而不是什么荣誉和奖赏。(刘运喜 /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