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0 21:03:44
|
查看全部
其三,在一个“创造顾客”的管理世界里,企业是通过产品功能与质量的不同,从而形成所谓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前者(功能)用来区分顾客,后者(质量)用来满足顾客。但是,在一个“生活方式”的管理世界里,不仅不排斥越来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倾向,甚至不刻意强调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划时代技术领先者总是凤毛麟角),就如同中国海尔公司一样,冰箱与冰箱的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冰箱是放在厨房还是摆在客厅,抑或是装在汽车里,这才代表着冰箱与冰箱的不同。也就是说,是相同的产品走向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才使得功能相同的产品变得不再相同。
其四,在一个“创造顾客”的管理世界里,企业是通过“假设未来”的模样,设置未来长达三到五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个体战略,它意味着计划很重要,而且不可随意更改。但是,在一个“生活方式”的管理世界里,计划不仅意味着抵御未来变化,而且企业战略不再是企业的个体战略,就如同传统酒楼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成为国际化公司,而快餐业代表之一的肯德基,却成为了世界级的大企业,这不是一个企业战胜另一个企业的胜利,而是“快节奏生活方式”战胜“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企业个体、甚至是产业整体的未来是否安全,并不取决于企业个体的战略设计,而是来自社会生活方式本身的颠覆性。
其五,在一个“创造顾客”的管理世界里,企业的创新通常是依赖技术或发现商机而进行,它是极少数个人譬如企业家或技术人员的专利工作,但是,在一个“生活方式”的管理世界里,创新是基于生活方式而发生,而技术本身并不代表生活方式,大量的先进技术躺在专利库里呼呼大睡,是它们没有找到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这时,需要的是全体员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就如同中国金华火腿一样,当一整块火腿被分割成小包装后,技术含量并没有实质改变,产品却由“春节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从而实现了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中国企业家的是,大多数旧的、老的、传统意识深厚的企业家,都有可能快速地成为过眼烟云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对于网络新生活缺乏了解,更主要的是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抵制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而未来的企业商机,恰好隐藏在“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中。即使这些传统的企业家们具备了较强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依旧不足以弥补他们对于新生活理解的缺陷,因为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特定的生活方式。
传统企业家们,必须彻底抛弃以控制为主的、以绩效考核为体系的内部管理模式,重新建立起以激发想象力为主的、以提供“精神福利”为体系的内部管理系统。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演变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
人们过的是一种线性的单向生活。从学习、工作、购物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单向的、一维的。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移民海外、追求品牌时尚等等。这是中国人思想最为开放、最为活跃的一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汽车、住房、手机等产品消费的放量,我们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生活阶段,中国人的眼界有了空前的膨胀,生活时空呈几何倍数增长。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和粒子化。处理一件事情,接触一个广告,接收一条讯息,做出一个决策的时间会变得越来越短。每一条信息、每一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