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0|回复: 6

《兵法》是教你如何让自己变得强大

发表于 2015-8-5 20:55: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家知道《孙子兵法》从古至今都被军事家们所关注,所推崇。所以中国很多大型战役,特别是胜利的战役中都不乏有《孙子兵法》的助力,就连外国军人也都以熟读《孙子兵法》为荣。《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外国人觉得《孙子兵法》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吧,中国人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研究《孙子兵法》更是下力气,用心思。
华杉著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就可见中国人对《孙子兵法》的热衷程度。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很多。第一我非常想弄懂孙子是在什么状况下完成旷世奇书《孙子兵法》,并且一直影响至今,他的军事韬略从何而来?第二为何有那么多人解读《孙子兵法》,却很少有人能将其解释得那么精准。第三为何外国人也非常欣赏《孙子兵法》,难道这部兵法也会给他们带来灵感?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走进华杉的《孙子兵法》世界。
不读不知道,一读还真得对华杉刮目相看。我在某网站也接触过高人,他就致力于解读《老子》,而且坚持了很久,我也追随了很久,他就是研读了很多关于老子的书,又经过自己的理解,重新编注,反正我读之后受益匪浅。而华杉也是这样,他为了将《孙子兵法》注解得更贴近实际,他研读了十一位曾经注解过《孙子兵法》的前人著作,而且在他们编注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可见他是用心在做这件事的,而且他的注解还结合战例,自然就会让你更容易去理解《孙子兵法》原文那精炼的6111个字。
当然华杉注解的《孙子兵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将十一位曾经注解此书人的注解也摘要附上,你可以对同一段原文,看到不同人对此的理解,这样更能让你对此书产生共鸣。当然华杉也说了,所谓的兵法,其实不是为了战而著,而是为了不战而著,可见孙子之所以被称为高人就是他早就有天下太平的大局观,他更希望的是天下太平无战事。
说实话,这本书很厚,这个厚也是厚重的厚,因为《孙子兵法》本身字数并不多,但是它所传递的能量却是惊人的,是让世人瞩目的,再加上这么多人的注解,它必然会厚重。合上这本书时,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参悟透其中的精髓,要知道很多人不仅将《孙子兵法》引用到战争中,甚至在商场、官场等也有很多人在运用《孙子兵法》,还记得小品《功夫》中就有一句台词:“这一个厨师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虽是台词,可见各行各业的人都想在《孙子兵法》中找到战无不胜的法宝,这正好与孙子的初衷不吻合了。
所以读了华杉的这本书,我其实更敬佩孙子了,不过也对网上说是孙子25岁就完成了此书更加怀疑,还好的是现在很多学者对此也都持怀疑态度,毕竟没有实际证据,不过不管怎样,都不能阻挡我们对这本书的敬仰之情,所以又何必纠结于作者及其年龄呢,我们最要感谢的是,我们能有机会读到这样一本旷世奇书。
20150407181205733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5 21:06:16 | 查看全部
旷世奇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5 21:08:12 | 查看全部
最好还是有自己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5 21:13:46 | 查看全部
而今,对于我国,比孙子兵法还当务之急的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8-6 09:09:47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0:58:16 | 查看全部

回 3楼(浮山神) 的帖子

感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0:58:29 | 查看全部

回 4楼(王笛) 的帖子

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