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三道岭矿区78岁的义务宣传员王理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家乡的发展变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喜迎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祖国66周岁生日的到来……
讲自己的故事为祖国家乡献礼
国庆节到来前夕,王理荣老人在社保处第四工作站工作间,精心准备着板报,老人自1997年退休后,自告奋勇担任矿区义务宣传员已有14年,14年来,老人会根据时事,定期准备相应内容的板报。而今年国庆节这一期板报,老人准备的非常精心,这一期板报是专门为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祖国66周岁生日准备的。
在老人精心制作的几块板报里,有一块《我的生活,我的感悟,见证祖国新疆发展变化》的板报。老人看着曾经工作和生活的老照片,并讲出了他曾经经历的老故事,他说,听听老故事就知道祖国新疆这些年发展变化有多大了。
最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居住环境的变化了,王理荣老人也对自己的住房进行了新旧对比。1960年,根据新疆建设需要,他在西安煤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到矿上工作,工作之初他和爱人居住在后窑(老二矿)的土块房居住,房子简陋,刮大风下大雨都担心房子会倒,老鼠还经常光顾,那时候他想房子再大点,再结实点就好了。到了75年,他和家人搬到新疆哈密三道岭,在砖混凝土的房子居住,2013年他又搬到汽运小区新楼房居住,住在宽敞明亮的居室,让老人由衷的感到幸福和满足。
除了住房,最让老人记忆犹新的还是在矿上的工作生活了。他在矿上工作了37年,担任过矿上的技术员和工程师,他说刚去潞新二矿时候,井下开采方法落后,劳动强度大,安全条件差。最让他触目惊心的是在6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那时,井下是打眼放炮,提升煤用“马拉轮”,即“井下手摇辘轳”,也就是将煤放在藤条筐子里,到了井底由矿工往外拽出来,这种方式危险性很大,矿工速度慢了就会有生命的危险。
1962年的一天,他亲眼看到一个矿工因为往外拽煤速度慢了,就掉下井底死亡了,这次事故在他心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和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将马拉轮改成了箕斗提升方式,安全系数提升了,他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老人还说,那时矿上没有人车,下井都靠走路,矿领导为了让矿工省时省力,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矿井逐渐有了人车系统,矿工坐在人车里有安全链、安全帽和安全提示语,矿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安全系数明显提高了。
与此同时,矿上经过这些年,支护设备也在逐渐加强,原来的木支柱改造成了液压支柱,开采方式由以前刚开始的炮采,到半机械化的普通机采,再到高档普采,至今是综采放顶煤开采。另外,以前矿工下井没有矿灯,把电线拉到井下照亮,电线接头容易产生火花,火花极易引起瓦斯爆炸,这些都是危害矿工生命安全的隐患,而现在矿工在井下工作,头顶上一盏盏矿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光彩夺目,而且矿灯也在向更环保、更轻巧、更安全型更新换代了。再说说矿上的厂房吧,刚建矿时,厂房是简单的土块房,房顶用钢筋或废旧轨道铺设,而现在的厂房,高大、宽敞、明亮而坚固,里面配套机器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了。
讲到这里,老人叹口气夸赞:“真是一年一个新飞跃,一年一个台阶在进步,几十年在煤矿工作至今都没忘记过煤矿,听说现在砂墩子矿井更先进现代化,想啥时去那坐坐猴车到井下看看,还听说一矿、二矿现在使用了人脸识别机、考勤定位系统、酒精检测仪等先进设备,这些都是为矿工生命负责的安全保障,说明我们的煤矿正向着更安全、更科技、更高效发展。
几块精心制作的宣传栏,收集老人们的生活照片,讲述了老人几十年的故事,充分反映出矿区老一代矿工的生活面貌,表达了王理荣这一代老人们爱新疆、爱祖国的情怀!
文字/王艺
单位:新疆哈密三道岭潞新公司电视台新闻中心
邮编:839003
联系方式:15688331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