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男儿何不带吴钩
“我们有一个专门参与新装置开车的11人开工团队,已连续奋战现场近4个月,”九江石化生产经营部部长陈齐全说,“他们非常辛苦,这么多日子,实在是靠着精神在支撑。”
9月30日,我在生产经营部待了一整天。包括陈齐全在内,11个人先后接受采访。当记者20年,在同一篇报道中采写11人,于我,这是第一次。他们的话语很“淡”,听不出起落的情感。我写下他们的名字,也写下了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坚毅。
——陈齐全,雷英民,欧阳郭园,雷凡,覃水,于宁,胡宗强,王振中,吴野,袁星火,饶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悠久而稳定的集体人格,决定着很多复杂问题的最终选择。这一天,“杜鹃”过境,雨打窗棂。结束采访时,生产经营部执行指南跳入眼帘:提升效益总策划,优化经营总指挥,生产运行总调度,践行卓越先锋队。
在时间的脚步声中,他们用奔波和忙碌编织着生命的经纬
2015年6月26日,800万吨/年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主体装置全面中交,进入联动试车阶段。
这之前,生产准备工作已提前介入。
6月16日,公司开工联合团队启动会召开。6月17日和18日,煤制氢区和炼油新区首次开工例会相继召开。自此,每周6次开工例会形成制度,一、三、五煤制氢,二、四、六炼油新区。大家目标一致:加强工程试车的组织领导,确保试车工作组织有序、协调一致,做好工程尾项整改、冲洗联运、系统气密、投料试车等工作,实现安全、平稳一次开车成功,尽早拿出合格产品。
在确保现有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开出最优效益的基础上,生产经营部组织11人开工团队,分别负责新区一部、新区二部、煤制氢各套装置,以及系统配套工程,有序推进开工试车各项工作。
不能抽出太多人,不能影响老区装置运行,生产准备与施工高度交叉。个中滋味,陈齐全用“非常艰难”来表达。
2006年开焦化,2008年进调度,2011年大检修,2014年大检修,2015年开八百万,个人经历与企业发展的契合中,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机缘。陈齐全说自己是幸运的。从当年为焦化管理“破题”,到如今为八百万装置开车,今天的难度和挑战非以往可比,于他,是重新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管理者的思路和决心,决定着一个团队的基础和成长走向。对开工团队,陈齐全有明确的思路,就是要借助新装置开车的磨砺,把年轻人培养出来。他要求年轻人强化学习,吃透装置,沟通协调,上传下达,不但掌握单装置流程,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装置开车。
6月20日是端午节。从这天开始,开工团队11人每晚聚在会议室里,召开内部碰头会,他们戏称这是“小圆桌会议”。会上,分管人员逐一汇报当天的进度和问题,以及次日工作计划,对于存在的困难,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应对。陈齐全说,这其实也是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的平台。
时间的脚步是挡不住的。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明显的节点,那就是从“端午”到“国庆”。100多天里,白天,他们深入装置现场协调奔忙;夜晚,他们在会议室里挑灯夜战。组织领导,协调服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很多时候,人们看不到他们所做的工作,而“小圆桌会议”,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智慧火花,若干年后,或将成为他们回忆的富矿。
开工例会纪要由团队里的年轻人轮流写,每天下午开会,晚上必须写完,由此形成压力,锤炼文字,拓宽眼界,提升能力。每期四五千字的纪要,要求统观全局,表述准确,格式规范,经科室领导修改完善后,提交陈齐全审阅定稿,第二天一早发布。相关问题在后续例会上通报,并跟踪落实情况,实现闭环管理,确保开工高效有序推进。
截至10月8日,开工例会纪要累计推出84期,完整记录了新装置开车的全过程。
“习惯”,在这个词背后,有多少汗水,心血,甚至生命的律动
一声新雁九江秋。
当年为开大化肥,雷英民从山西来到九江,眨眼间,已是22年。如今,53岁的他又参与煤制氢开工。他说,在这个年龄还能参加原始开车,非常难得,在生产岗位,不是你有多积极,而是这个岗位需要你积极,不管谁在这个岗位都会这么做,“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忙碌”。
在生产经营部采访,总能听到“习惯”这个词。莫知悲喜,解说不清。
盛夏正午,欧阳郭园走在新老硫黄装置酸性气连通管线下,刚换上的工作服又被汗水湿透,甚至结上了一层盐霜。这段日子,办公室外的走道里,每天都飘着他晾的工作服。
800万吨/年工程134条连通新老区系统管线,涉及老区公用工程系统以及各运行部在运装置,工艺处理难度大。欧阳郭园负责总调度新老装置公用工程介质供应,所有管线处理、介质动态等都要汇总给他,“流程已改通,已给上水了”、 “水量比较大,水还很浑浊”、“已见风,正在多次憋压”,此类电话他一天能接上百个。每一个,他都要详细记录、妥善处理,并将指令逐个传达出去。
超长时间工作,欧阳郭园瘦了10多斤。父亲患肺癌住院,他无法陪伴照料,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内心歉疚无以言表。上班下班,今夕何夕,时间的概念已经模糊,妻子想跟他散个步都是奢望。年过不惑,这样的忙碌有时会令他想到人生的深处。但他知道,职责所在,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必须尽职尽责把工作完成好。
苦与累,有时一个转身,又是另一番情怀与景致。
6月11日,雷凡的一双儿女降生了。儿子出生时才3斤6两,在保温箱里待了20多天。3个多月来,他基本每晚10时许才回家,早上6时多就到了办公室。两个孩子到来,家中忙碌可以想见,他是多么牵挂,却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就连妻子坐月子,也只能托付给父母、岳父母,连姐夫的妈妈都来帮忙。
800万吨/年工程开工方案很厚,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方案数易其稿,涉及细节多,可操作性强,“要保证操作人员哪怕一天都没干过,对照方案,都能一步一步做下来”。对此,雷凡体会很深。编制开工方案,必须站在统筹的角度,考虑周全、精细,方案交到操作工手中,越细就相当于培训越扎实,装置开车就更有保障。
覃水说,开新装置压力大,必须走上步看下步,步步为营。新区引瓦斯时,正是酷暑时节,为了安全,要避开施工高峰期。吃完午饭,他们往口袋里揣一瓶水,就顶着烈日出发巡线。炼油新区到2号加氢装置的一条管线,几乎贯穿了厂区东、西两端,还不能漏掉拐弯抹角的地方,有时走一遍要灌下去几瓶水。覃水清楚地记得,为了查清八罐区门口的一根管线,他爬上爬下检查了近一个小时。“不晓得怎么熬过来的。”他自豪的是,与新区相连的所有管线,短则几十米,长则几千米,冲洗、置换、气密等工作全部分解到人,落实责任,到目前,所有系统物料未出现一个差错。
装置开起来了,是否就能松口气?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一切才刚开始。”装置开起来后,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运行格局,所有的技术、设备如何顺利度过磨合期,如何全方位做好新老区的联动;全流程打通后,优化的空间大很多,同一种物料有很多去向,每一个去向对全厂的影响都不同,如何逐一做好优化比对,让800万吨/年流程产出更大的效益。这些,都是他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18时已过,吴野还站在加氢裂化装置排凝点旁。风雨交加中,他越发感觉到肚子发出的饥饿抗议。9月29日,渣油加氢装置引热蜡油,这条重油管线是首次投用,涉及到一常、催化、渣加3套装置间的配合。沿线巡查一番后,为了确认管线内脱水情况,这个瘦削的年轻人,在现场守了两个多小时。
11人中,80后占大多数。“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陈齐全的告诫语重心长。在这个团队里,年轻人经风历雨,逐月追星,拓宽了眼界,学到了知识,锻造了精神,为实现自身能力“质”的突破,进行着“量”的积累与铺垫。
这段历练,组成了成长岁月里无数生动的元素,帮助他们认清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胡宗强26岁,与吴野同龄。他说这段时间通过近距离接触装置,真正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女朋友在九江县工作,大好的年纪,心爱的姑娘,他却抽不出时间陪伴对方,就连女友赶来看他,也只是见一面吃个饭就回去。“其实心里挺愧疚的,希望她能谅解。”
负责煤制氢的袁星火、王振中,两人学的都不是这个专业。为尽快弄懂装置原理,掌握工艺流程,从专业角度组织协调好开工,他们白天去现场学,晚上自己补课,并在摸索与实践中,逐渐培养起大局观。
公交车站路口啥时多了个红绿灯,饶征全然不知,算起来,他已很久没有乘车上过街了。他说,在我们这个团队里,大家真的是以厂为家。而他自己,也在协调系统配套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人,碰过不少壁,沟通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28岁的于宁,言语间透着北方小伙的率真:“自6月16日公司开工联合团队成立,到今天107天,连续上班,每晚开会,真正是5+2,白加黑。”他笑言自己很能灵活安排时间,有时太累,晚上碰头会后回去睡一小觉,半夜醒了再跑回办公室干活,总是看到部领导和科室长还在单位忙。“在生产经营部做领导,真的太累了!”他说。
在这个团队里,许多的付出不为人知。
——不容易;
——志同道合;
——团结,拼搏;
——付出,放弃,得到;
——成长。
人的精神是光。采访中,他们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他们年轻的脸庞,生动、蓬勃,充满向上的热情。
我听着,有4个字从心底升起,如此强烈而清晰。我相信,所有的努力都将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迎来美好的绽放。
这4个字是:相互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