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们常说,幸福是一种感觉。然而,在这里,在矿井度危求进的暗夜征途,幸福更是一种现实体验和切身感受,那就是:万余名职工群众工作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平安富裕、文明和谐的温馨气场加持己身,如月相伴:
幸福如月
——杨村矿锻造幸福主题文化纪实
记者 陈伟 通讯员 孟宪建 孙志龙
日前,杨村矿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幸福杨村主题文化升级工程的决定》文件,明确深化幸福杨村主题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发展阶段、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掀起进一步锻造幸福文化的新热潮,激发职工群众逆势突进、戮力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毋庸置疑,在集团公司内外部数十座矿井中,杨村矿是规模较小的矿井之一。然而,它却是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明煤矿荣誉的获得者,并多年保持全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安全管理、盈利水平等多项主要工作成绩突出,引人瞩目。截至9月30日,该矿安全生产3380天,10个年头里仅出现一例重伤,8年杜绝轻伤事故。建矿26年以来,总体保持盈利水平,在近几年行业经济运行严峻形势下,年年超额完成考核指标;2012年至2014年,职工年均收入达到6.6万元。
构建支撑:四位一体形成四轮驱动
早在2008年,这个矿党委就本着文化治企、精神育人的思路,针对职工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共同期盼和不懈追求,响亮提出建设“幸福杨村”的构想,并初步形成“创新、精细、诚信、幸福”的价值观及相关“幸福杨村”理念。而后,该理念逐步细化分解出安全生产、煤炭成本、企业效益、职工收入、精神风貌、生态宜居、温馨家园、存续发展等考核评价指标,有效地把企业文化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反腐倡廉、美德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了以“方圆”安全文化、“精细”管理文化、“方正”廉洁文化、“和谐”美德文化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幸福杨村”文化体系。
2010年3月,兖矿“天地人和”责任文化确立启动后,他们将“幸福文化”迅速融入其中,使其拥有了更加深远的背景和广阔的空间。“四位”子文化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就像四个快速转动的车轮,推动各项工作在前进道路上迅跑。
当前,他们回顾矿井建成投产26年来的实践历程,将幸福杨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分为形成期(1989年——2007年)、发展期(2008年——2014年)、提升期(2015年——)三个阶段,并相应冠以1.0版、2.0版、3.0版,巧妙地赋予企业文化以信息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力求将幸福文化打造成矿井新的靓丽名片。
凝练元素:创造载体激发强大活力
丰富而强大的载体既是锻造幸福文化体系的有力抓手,也是构成幸福文化体系的主要元素,更是推动该体系不断完善、循环发展的活力之源。为此,他们精心创造载体,遴选抓手,凝练出他们自身特有的幸福文化主要元素。
设立“两节”凝聚向心力。坚持让文化融入基层、夯实基础,通过激活个体实现盘活群体,从班组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及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创立班组长节、职工节。将每年的5月20日设立为“班组长节”,每年为班组长赠送节日礼物,大张旗鼓命名表彰“百佳”班组长,提高班组长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弘扬敬业精神,激发工作热情。将矿井投产纪念日6月20日设立为“职工节”,逢单数年份召开科技大会,逢双数年份举办职工田径运动会——“两会”交叉进行,“科技”+“运动”激发蓬勃生机,成为凝聚力量、鼓舞士气、增强生机活力的有效载体。
创办“两周”激发正能量。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创立企业文化周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周。将每年8月份的第3周设立为“企业文化周”,集中开展升矿旗、唱矿歌、企业理念研讨、企业使命实践等活动,凝聚起幸福杨村建设的正能量。将每年7月份的第3周设立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周”,开展读书思廉、家庭助廉等“廉”字系列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从业环境。
创建“两园两场”增强归宿感。建成平安园、香樟园,生态广场、文体广场。栽植1000多棵香樟树,建成占地9600平方米的生态广场,成为职工群众的文化乐园和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
同时,他们结合兖州煤业上市公司实际,发挥职工群众聪明才智,制定《幸福杨村章程》,确立幸福杨村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编印《幸福杨村手册》,制作矿徽,印制矿旗,创作矿歌,确定矿树、矿花,命名道路楼房……具有时代气息、体现健康向上、彰显煤矿特色的“杨村元素”应运而生。
用心呈现:以人为本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是什么?人言人殊,见仁见智。幸福在哪里?用心呈现,就在身边。
安全管理上,他们杜绝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现象发生。全面深入推行亲情帮教,年均帮教60人次。注重安全维权,坚决防止职工受到不公正的处罚。对职工有争议的“三违”行为进行仲裁,引入“旁听”机制,变“三违”仲裁“小会场”为安全教育“大课堂”,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科技创新解放一线职工体力。攻克薄煤层机械化采煤技术难关,填补了行业空白,彻底结束了传统薄煤层煤矿“打眼放炮、大锨攉煤”的历史,实现了一线职工拿着遥控器挖煤的梦想。
创新采用两班制生产,开创全国煤矿一线职工不上夜班的先河。针对两班生产就能满足产量要求的实际,在井下建成1000吨缓冲煤仓临时存放两班所余煤炭,在产量不减、效率不降、成本不增的情况下,取消一线职工“三八制”中的夜班,切实提升一线职工的幸福感。
着力改善作业环境,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建成多条架空乘人装置,并坚持全天候运行,降低了一线职工往返行程中的体力消耗,缩短往返时间一个多小时。
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通勤公路,方便职工赶班、群众出行。把公司与矿井的距离由原来的48公里缩减至25公里,矿井由原来的“西伯利亚”,转变为邹城、济宁、兖州、曲阜四市半小时生活圈的中心地带。
大力建设温馨家园。投资568万元,让职工家属用上安全洁净的天然气;投资60余万元,让职工家属喝上纯净水。
坚持开展暖心工程。把依靠职工、为了职工、服务职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两节送温暖、三八助单亲、半年救助患大病职工、九月金秋助学、日常互助互济”等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
幸福是一首歌,旋律如河,流淌在杨村矿职工群众心间;幸福是一条河,流水如歌,激荡在杨村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