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风飘动的细电线,大小不一的木电杆,家中那盏不太亮的葫芦灯,总是不常亮。煤油灯才刚刚休息,蜡烛又将登场,繁忙的农活从没想过可以得到电机的帮忙。在江西吉水供电公司老电工邓冬生的记忆里,这是30年前农村电力给他留下的印象。
1977年,由于乡上建立综合厂需要用电,通电便成了当地村民最热切的期盼。那一年,刚满20岁的邓冬生参与了架线通电的工作。田间地头挖下一个个洞,村前村后拉起一根根电杆,村民们都好奇地来看热闹。1978年的10月,第一盏电灯点亮了小镇,也就在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漆黑的夜晚不再一片宁静,走家窜户的村民高兴地整夜长谈。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果开始初步的体现,电力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批批电厂的建立缓解了用电的紧张。平稳发展的经济让农民慢慢有了些积蓄,收音机、电视机、洗衣机开始进入农户家,抽水机、收割机已经用于农业生产。在邓冬生的记忆里,由于家用电器和农用电机的增多,当初用200多千瓦时电的乡村,那时要用1000多千瓦时电。抄电表,接插座,调试电机,教村民使用电器,作为电工的邓冬生开始感觉到电已经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乡电管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供电所,一座35千伏的变电站竣工了,这为后期的农网改造奠定了基础。2001年,全县开始农网改造,村里原有的老电杆和旧线路都换了,一个个崭新的变压器立在村头格外引人注目。参与农网改造的邓冬生,工作虽然辛苦,但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因为他知道,农网改造后将会给农民用电带来更多的实惠。经过农网改造后电价下降了,电能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