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18|回复: 14

跟帖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三代劳模 见证煤矿60年的发展(修改稿)

发表于 2009-9-22 17:34: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2_435_fd6104524ef6555a.jpg    12_435_5e76bf93c6ef797b.jpg         从计划经济年代的劳模到改革开放后的劳模,重庆能源集团打通一矿在39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劳模的成长,铸就了今天的年产150万吨电煤的西南第一大煤矿,劳模精神见证了矿山和共和国一同发展的历史。
                                   三代劳模 见证煤矿60年的发展
                                           刘小强
     镜头定格:一代劳模谱写创业历程
     9月15日下午,家住重庆能源集团打通一矿社区的陈元举老人坐在客厅里,翻起了珍藏多年的和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华国锋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相片。
     1955年6月,身为重庆能源集团南桐煤矿掘进班长的陈元举,发明了掘进“中心开花”爆破法,取得了月掘进300米的好成绩,创造了西南地区掘进最高纪录。1956年5月,陈元举作为重庆唯一的代表,参加全国煤炭系统劳模大会。并受到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1年,陈元举担任了重庆能源集团打通一矿任采煤队党支部书记。当时还是“文革”时期,在抓阶级斗争为纲背后掩饰的是打眼放炮、人工掏煤,采掘工艺十分落后,生产效率低下。陈元举在当时的军管会领导的支持下,率先在该矿成立了第一个采煤机械化实验小组。他们把汽车的换挡操作箱及自制的滚筒、绳筒等,东拼西凑自制了简易的割煤机组,取名“矿工型联合割煤机”。经过不断的改进和试验,该“土割煤机”共生产原煤50万吨,推动了该矿的机械化采煤道路的前进步伐。1977年3月,陈元举和其他全国煤炭系统劳模,再次受到华国锋、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如今,91岁的陈老回忆当年的创业往事,感慨的说:“那时,国家搞建设,需要大量的煤炭。在煤矿生产工艺很落后情况下,工人们凭着革命热情,想出了很多有效果的土办法,来提高煤炭产量。但由于过份重生产,也付出了一些血的教训。
      改革开放:二代劳模勇吃科技螃蟹
      陈汉林,这个改革开放后的老劳模,1986年,带领打通一矿掘进三队145名员工,以412米创全国煤炭系统半煤巷机械化掘进最好水平,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次年,陈汉林被评为四川省劳模。谈起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时,陈汉林说:“这都是科技带来了结果。”
      1986年,陈汉林接手了试验南方煤矿首台掘进机的任务,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下, “拆了又装,装了又拆”。 陈汉林带领该队员工就是从这样最原始的办法,在短短的一月时间将综掘机构造和性能掌握。试用当月,该机就取得了最高月进412米的全国最好成绩,受到当时煤炭部专家组的高度赞扬。
      回忆当时的情景,陈汉林说:“改革初期,当机械化才开始走入煤矿时,煤矿出现了原始生产工艺和机械化、体力劳动和技术劳动并存的格局。但同时也抛出一个新观念,哪就是有技术有知识的员工更吃香。
      发展变迁:三代劳模引领知识时代
      在今年打通一矿公布的211名高技术人才特殊津贴获得者名单上,工人就占了70%。其中,该矿34岁的女焊工蔡启霞名列榜首。
      去年,蔡启霞靠着她所学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一举攻克了金刚石钻头修复焊接这个高技术难题,为企业每年创造价值达500万之多,该技术经验在重庆能源集团得到推广。为此,她今年连续荣获重庆市“建功立业标兵”、“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巾帼奖”的女工等荣誉称号。
      对于焊接,蔡启霞介绍说:“现在焊接的零部件,很多都是高科技的东西,价钱很贵,稍微一点错误就会报废,使企业蒙受损失,所以学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重要。现在单位条件好了,有员工夜校、技工分校和技术图书室,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十分好,只要肯学肯干肯思考,就一定有你展示才华的舞台。”
     “39年来,打通一矿原煤产量从30万吨变为150万吨,采煤和掘进实现了100%的机械化,瓦斯、矿山压力监测实现了信息化。”现在,该矿拥有一支1532人的高、中、初级的技术工人队伍,占该矿班组员工的78%。其中,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达112人。用该矿党委书记黄宏的话来说,像蔡启霞式的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的班组员工,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矿山发展的领跑人。
        三代劳模,运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新生产技术,一次次铸就了打通一矿新的发展、新的业绩、新的目标。39年的发展过程中,人员知识结构的改变,生产技术的改变,员工生产意识的改变,将继续引领打通一矿走向新的辉煌。


        附图:老劳模陈元举在翻看个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19:24:11 | 查看全部
如果个人事迹再少说点,突出技术创新和人员支持提高这两个对比点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20:05:13 | 查看全部
     比之前的好多了。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20:06:24 | 查看全部

回 1楼(朱玉琳) 的帖子

嗯,选好对比点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21:10:24 | 查看全部
三段精彩的故事,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22:38:22 | 查看全部
wxpzp评稿员评稿:
1、文章立意新,亲和感强,三代劳模的经历描写正是共和国成长史的缩影:创业中起步,改革中发展,创新中强大。
2、“时代变迁:三代劳模引领知识发展”一段,好像可再浓缩提炼一下,更好。
3、结尾写的很好。
总体评价:好稿,好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2:40:50 | 查看全部
谢谢各位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23:38:43 | 查看全部
好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3 04:20:05 | 查看全部
  [s:65好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8:07:47 | 查看全部
还望各位老师提建议,不胜感激涕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