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1|回复: 7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附豫光职工读后感5篇)

发表于 2015-10-21 17:27: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演讲者:王帆
  我是一个80后,顾名思义,80后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但是在中国,我们80后还有一层比较特殊的含义,它其实是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我们一出生,就得了一个国家级证书,叫独生子女证。这个证可以保证我们能够独享父母的宠爱,但是这个证,也要求我们要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最开始我是觉得,如果想做一个好女儿,那我肯定得掐很多的钱,然后让我爸妈过上特别好的生活。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经济独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几乎一整年都见不到我两次。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在外求学工作打拼的独生子女来说,咱们的父母都变成了空巢老人。有一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早上你爸坐在床边,在那掉眼泪,说想女儿了。你知道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吗?哟,至于吗?您这大老爷们还玻璃心哪,天天给自己加戏在那。
  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回家,那个下午,我永远记得。老爸侧坐在窗前,虽然依旧虎背熊腰,但腰板没以前直了,头发也没以前挺了,他摆弄着窗台上的花儿说了一句:“爸爸没有妈妈了。”爸爸没有妈妈了,大家觉得这句话在表达什么?悲伤?软弱?求呵护?我只记得我小时候如果梦到我妈妈不要我了,我就会哭醒,我特别难过,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爸爸没有妈妈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发现这个在我印象当中无比坚不可摧高大威猛的男人,突然间老了。
  爸爸没有妈妈了,表达的不是悲伤,也不是软弱,而是依赖。父母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依赖,而当我们的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依赖谁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而且他们后半辈子能依赖的只有我。
  我得养他陪他,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他,就像他一直对我那样,我要让他知道,即使你没有妈妈了,你还有我。所以从那以后,我愿意适当地推掉一些工作、聚会,我挤时间多回家,我陪他们去旅行而不再是把钱交到旅行社,让别人带他们去吧。因为我明白了一点,赡养父母,绝对不是把钱给父母让他们独自去面对生活,而应该是我们参与他们的生活,我们陪伴他们享受生活。
  所以,我每次回家,就会带我妈去洗浴中心享受一把。有一次我正给我妈吹头发,旁边一位阿姨说:“你女儿真孝顺。”我妈说:“大家都说女儿是小棉袄,我女儿羽绒服!”幸亏没说军大衣。那阿姨说:“我儿子也特孝顺,在美国,每年都回来带我们去旅游。”说着吧阿姨还把手机掏出来了,给我妈看照片,说你看我儿子多帅,一米八五大个,年薪也好几十万。
  我当时有点觉得话锋不对,为什么呢?当一位阿姨向你的妈妈展示他儿子的照片,并且报上了身高体重年薪的时候,笑的都是相过亲的,你懂的。就在这个时候,阿姨说了一句让我们全场人都傻了的话,她说,可惜不在了,不在了。原来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儿子在拉着他们老两口在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车祸身亡。
  在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去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可当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泪就开始哗哗地往下流。我抱着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种身体的颤抖,我也能够感受到她是多么希望有个孩子能抱一抱她。也就是从那一刻我特别地害怕,我不是害怕父母离开我,我怕我会离开他们。而且经过这件事,我对于一句话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这样的感觉,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原来我只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我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别让爸妈担心,对吧?但是现在我发现,不仅如此,我们对待别人,也要这样。
  因为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个家!
  所以我现在每一次在跟父母的时候,我都会紧紧地抱抱他们,在他们脸上亲一下。可能像拥抱亲吻这种事,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讲都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请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坚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搂过来,你狠狠地在她脸上亲一下,慢慢地她就会习惯。像我现在走的时候,我妈就自然地把脸送过来。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你在表达爱。
  我想作为独生子女,我们确实承担着赡养父母的全部压力,但是我们的父母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可是他们从不言说,也不展现自己的脆弱。你打电话他们说家里一切都好的时候他们真的好吗?
  作为子女,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坚强,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
  龙应台有一篇《目送》,她在结尾告诉我们,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就得追,而且我们要从今天开始追!提早追!大步追!至亲至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谢谢大家!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7:29:16 | 查看全部

挪动老娘

  多么凑巧,正在想十日后母亲的祭日该怎么过,同事就传来了这篇演讲稿《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观后,更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女儿。

  母亲缠绵病榻四年,轻轻重重,反反复复。最后的那一次,她从床上跌了下来,动不了了,但是我不知道。直到她去世前的那一个晚上,我打电话回家里,母亲接电话说:“路,你再不回来就见不着我了。”我很踌躇,从济源到家里的距离,一个白天不一定能打一个来回,而且小妹已经请了长假回家和四妹一起照顾她,家里有两个人,我是不是该回去。就这么一犹豫,我没有动身。

  后来听妹妹说,母亲接完我的电话后又给二姐打电话,说想她,但是老二因为孩子生病发烧,也没有回家。

  倒是母亲没有念叨的大姐回家了。害怕母亲再次从床上跌下,她们在地上铺了一个床垫,让母亲在那里养伤。母亲躺了半日,非要回到床上去,她说:“我死也要死到床上去。”大姐看着没办法,劝她说:“妈妈,我挪不动你啊!”母亲长叹一声:“我一人抱大了你们五个,你们一群挪不动一个老娘。”

  然后她昏昏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多少的哭泣都没有用,那一瞬间的犹豫和等待,铸成的不是遗憾,而是悔恨。

  母亲后事之后整理东西,大家看着屋里的床垫泣不成声。是啊,母亲养大了五个女儿,五个女儿却挪不动一个老妈,这是怎样的讽刺。

  十日之后就是母亲的祭日,对母亲的愧疚但愿不再重演,好好珍惜父亲,不要再来一次子欲养而亲不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7:30:07 | 查看全部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

  
  这是一个80后女儿的自责亦或反省,该做一个怎样的子女,当父母渐渐老去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在哪里?

  记得有一种成长的理论说,人的一生就是逐渐远离父母的过程,我们汲取父母给予我们的营养逐渐长大,思想逐渐独立,越发的想脱离父母的影响、父母的唠叨,直到有一天我们受了伤,遇到了挫折才想起母亲的怀抱是那么的温暖,父亲的背影是那么的高大;直到有一天父母老了,我们才知道失去了最坚实的依靠。

  虽然,我不是一个独生子女,我的生活轨迹依然像王帆说的那样,初中就离家求学,然后就开始了18年的漂泊生活,屈指一算人生的一多半都是一个异乡人,陪伴父母的日子就更少的可怜了。所以我缺席了父母的衰老,我依然想当然的认为我的父母还年轻,还不到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直到我的父亲因为手术在深度麻醉中呼唤我们的兄弟的名字的时候,我才直到我们一直都是父亲醒来的坚持!直到我的外婆去世,我的妈妈失去妈妈的时候,我才知道妈妈已经是孤儿了,我们是她最后的依靠了!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多么沉痛的感悟,这是多么凄凉的心境。

  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弥补我的过失,然而父亲母亲总是放不下那养育了我们一家人的田地,几次三番的劝解之下,只好随着老人的意愿了。

  让老人选择随意的生活,何尝不是孝顺的本质呢?(三横一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7:32:59 | 查看全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文/郑婕

  最初听到的这句话,还是一次偶然间看到的一本青春小说的书名。虽然我早已过了阅读青春美文,青涩情感的年纪。却还是无端地被这书名打动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也许不单单是对爱情,于父母,于子女最深情的告白也莫过于是陪伴了。

  爷爷去世前的半年,刚在医院确诊出病情,远在上海工作的小姑第一时间就辞去工作,回到老家,24小时贴身照顾老爷子;而我的父母也是除去工作,其余时间都陪在他身旁,应心做饭,梳洗清晦;行动不便的大伯和大姑也会时不时在爷爷身边说话解闷。爷爷走得时候很安详,是牵挂多年的小女儿陪在身边,也是在最后的时光里儿孙绕膝。

  而我的工作有幸和父母同一单位,却常常被朋友笑道“成了家,却还整天回娘家混饭吃。”妈妈退休后,就成了家里的职业厨师,每天中午都要确保我们一进门就能端上一碗热饭。她常常说“趁着我还能做得动,我还是多做些吧。”此话听来,多有心酸之意,却也明白这是妈妈希望我们能常在身边,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汤,这便是深切的爱。

  北京卫视的一个演说节目《我是演说家》中,北大女博士王帆有一场演讲,《做怎样的子女》这段视频在朋友圈里愈演愈火,“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父母终会老去,其中的过程里,我们只能是做他们的依赖,追赶着他们变老的脚步,用陪伴告白这长长岁月里最凝重的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7:34:03 | 查看全部

总叫人温暖的是父母

  
  ——观《你养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有感

  郭靖

  2010年的秋天,穿上新衣,爸爸带着行李和我去了要我呆四年的地方,只是不知道那一去和父母分别的日子会越来越多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毕业。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来了离家不远的城市。

  爸爸现在工作的地方是三餐俱管的地方,妈妈只让他吃一顿午餐,说油水太大,饭菜太咸,年纪大了,常吃身体极易出毛病。心想常一人吃饭的妈妈是在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却不知是“少出点毛病,给孩子省点心”。

  不能自己,无言以对。一个人走出家门,那晚天上的星星特别亮。也是自那次回家后,就很少和朋友说自己回家了,满满的给父母,陪逛街,给他们做顿饭、洗婉是种幸福。

  常常听到老人们讲,他们都是在数日子过生活。年轻总经不起老人的这份说教,要珍惜时光,却不知他们说得是留恋,是牵挂。

  爸妈大抵是明了其中的,他们开始疼自己了。爸爸以前只会在妈妈生日的时候买来妈妈可口的饭菜,但他们的50岁开始后,爸爸总会时不时会买来水果,虽然爸爸会因他们忘记吃把水果坏掉,被妈妈警告,但他依旧乐此不疲。我知道,忘吃的,都是爸妈留给我们兄弟俩的,吃了的是给我们祝福——父母安康,小儿幸福。

  前段时间和哥哥商量,今年回家,和爸妈去照次相,以后的每年都去,把它当作仪式,要庄重,要严肃,要高兴,让爸妈有份期盼。

  哥哥说,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懂事太晚,总是叫人悲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7:39:07 | 查看全部

幸福是条双行线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无忧无虑的,天性使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细心呵护。温暖的港湾里,子女几乎占据了父母全部的爱与精力,索取与回报之间,天平永远是不均衡的。但是,他们从来不会缺席子女的成长。

  2006年,我上了大学,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心烦了就给父母打电话诉苦,想有个倾诉的对象,从小到大,父母是乐意听的。直到有一天,我的诉苦终于沉甸甸地落了下来,母亲打过来电话说,“你爸爸昨天晚上一个晚上没睡着,在被窝里偷偷哭了许久,他说你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害怕你不适应”,一向心软的母亲沙哑声音早已告诉了我真相,电话那头的我,更是久久不能平静。那次之后,一有机会我便回家陪陪父母,而学校就在洛阳,70公里的路程遥遥相望着牵挂与痛彻心扉。有父母的陪伴是温暖的,父母有我的陪伴是开心的,幸福的双行线就此交织成集。

  20多年的光阴,时间留下了父母的无私和爱,也驻足了一串来时的脚印和无数的思考。父母不再年轻,青丝变白发的一路上,我也长大了,健康、快乐抑或是疾病、困惑,已经成为了互相惦念的话题。曾几何时,父母牵着我走过的路,平坦、踏实;如今,我陪父母走过的路,安静、祥和。平凡的一天,也许我们并不富有,并不出色,但 在父母的身边,就不会失望,因为父母的陪伴已经给了我们成长和坚持的最佳答案,所以,家才完整存在,而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锌业五厂:李小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2 06:01:3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20:53:3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