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不久,一部《铁人》将我的思绪拉到了二十年前,那时,二厂刚刚草创,但一种精神也在悄然孕育成长,那就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铁人精神。
那是1988年8月,古城1233井,我作为带班副班长遇上了河南油田最大的一次井喷。当天早上我们射完孔后,正准备起电缆进行下泵作业,忽见井口不断地涌出淤流,越冒越高,瞬间便喷涌到抽油机驴头位置,然后,“砰”的一声巨响,强大的气流将射孔枪喷薄而出。井喷了,正围在井口的我们丢下管钳玩命地四散跑开,当我们连滚带爬的一直跑出一百米开外才回过头来,百米高空中六七米长的射孔枪就像绣花针一样,过了好久才落到井场几十米外的地上,近二十米的作业井架就像狂风中的小树一样左右摇摆,冲天而起的油气柱直刺苍穹,发出震耳欲聋的狂啸。
险情就是命令。当时二厂唯一的一个作业队四十多人全部出动,大家迅速爬上值班卡车奔赴井场。接着二厂领导、勘探局孙希敬局长等局领导也很快赶来了,现场聚集了二三百人,职工总医院的担架、救护车也做好了准备,十几辆消防车一齐将水龙头对准井口。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站了出来,刘继兴、谢林章、蔡柏新、刘胜龙、郑树民、罗林、马常文等7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身穿棉工衣,每人腰间捆一根绳子首先冲了上去。7个人围在井口狭小的空间里,管钳、扳手被强大的气流打的四处乱飞,一名突击队员刚抬一下头,安全帽便被刺到十几米的高空,脖子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血痕。第一轮冲击失败了,但在场人员没有一个退缩,接着第二个由团员和骨干组成的突击队不等命令马上又冲了上去,第三个、第四支突击队轮翻冲击。当时油井方圆5里不能点火做饭,突击队伍每天晚上就露宿在野外。直到第五天早晨,机厂将加工的特制细井口螺栓运到了现场,再一次组织抢险队抢修。大家6个人一组,强行扑到井口边,不管气流冲击,不管油雾喷在满脸满身,从8点钟一直干到11点多钟。大约11点30分,刹那间油气顺从地从旁通闸门流出,突击队员敏捷地关住新配上的井口阀门,再把旁通闸门一关,震耳欲聋的井喷声戛然而止,井场上一片欢呼声。这时,从井口下来的人,一个个都成了黑色的雕塑,只露出洁白的牙齿。当时的作业队除了几名在队里留守人员之外,全部立功,并被勘探局授予“缚油龙英雄作业队”称号。
老战士还不曾衰老,新战士已经成长。时光又回到2005年,我又在身边见证了又一种的铁人精神。为了开拓外部市场,124名二厂采油人肩负重托,挺进塔河。按照甲方要求,项目部职工要先与克拉玛依项目部双岗运行18天,克拉玛依队伍退出后,便由项目部全面负责。由于塔河油田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与河南油田存在很大差异,加之克拉玛依项目部人员不肯传授油井掺稀技术,职工只能依靠书本知识自学后到现场摸索,去掌握生产技术和硫化氢防护技能。为了闯出河南采油的品牌,在短短的几天里,大家偷着学,抢着学。工作10几个小时回来,大家顾不上洗个澡,先学习,把课本带到饭桌上,接着学,一见面就是探讨新技术、新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只用了一个星期,大家就掌握了完全陌生的生产工艺,全部能够单独上岗,实现了安全生产和平稳交接。随后,他们靠着铁人一般吃苦耐劳的毅力,摸爬滚打,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在塔河油田开发市场生根开花,不断壮大,为河南油田的外部市场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铁人精神其实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石油工人的血液,它的内涵在不断传承中又得到新的拓展和延伸,它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河南油田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早已告别了人拉肩扛的时代,但铁人精神我们永远也不能丢。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庆视察中说,与50年前相比,现在的条件已经有很大不同,但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铁人精神永远是伴随我们每一名石油工人不断成长的精神力量。
河南油田采油二厂:王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