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一项研究指出,一周与亲友见面3次以上的人,抑郁风险最低。然而,一系列调查显示,现代生活拉大了“人”与“家”的距离:都市人“恋家度”下降,六成在北京、上海、广州生活的人做不到准时回家;近五成老人认为,缺少子女陪伴是最大的养老问题;超一半的受访留守儿童“希望父母回家”。专家呼吁,国人急需一场“回家运动”,重新认识家的价值。
对自己:宣泄改善情绪
每个人遇到难事往往有三种情绪处理方式:升华、宣泄、压抑。
升华需要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压抑对身心不利,只有宣泄相对容易,而家庭是最佳宣泄场所。家是最包容的地方,你拥有的理解最多,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是改善情绪的疗伤之所。
对孩子:戒恶习更自信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发现,无论是学前期的幼儿,还是入学后的青少年,和父母共度的时间越长,其语言理解能力越强。另外,多项研究证实,父母常回家,利于打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自信、社交能力更强、学习成绩更好,心理也更健康。此外,父母勤回家,孩子才愿回家。美国研究发现,每周在家吃饭5次以上的少年,染上吸烟、酗酒、吸毒等恶习的风险更低。
对老人:陪伴减少孤独感
北京一项涉及1万名老人的调查发现,近五成老人认为,缺少子女陪伴是最大的养老问题。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技大学博士艾伦表示,一周与亲友见面3次以上的人,出现抑郁的风险最低,仅为6.5%,而那些每月与亲友只见一次甚至更少的人,抑郁风险将达11.5%。常与亲友见面利于50岁~69岁人群预防抑郁,70岁以上人群收益更大。常回家陪老人能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助其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