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 15:30:58
|
查看全部
CTR市场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去医院的频率平均为每月0.49次,其中平均停留时间为122.18分钟,去药店购药的频率则是平均每月0.71次,停留时间为19.18分钟。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广告市场。
花钱是个复杂的活
一直怀抱上市梦想,为实现自己的商业抱负而孜孜不倦的李牧眼看就要走上成功的巅峰时,却碰到一个大难题——现金流。三年华夏传媒花去风险投资6000万美元,但主营业务收入却一直没有相应增长。在现金流表上,已出现入不敷出。寻思左右,李牧算清楚了“账”。这两年来,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并购谈判。有时甚至两三天就收购一家企业。单说今年10月就一气收购了11家公司。
如今已是分众传媒CEO的谭智,让李牧敬佩不已。这位职业经理人在入主框架传媒后,在一年内的狂飙突进,一举将电梯广告业内的较大公司几乎兼并完毕,顺利完成了细分广告行业的整合。对此研究了多时后,李牧认为,时间是谭智取胜的重要因素。
李牧深知,如同楼宇视频只能养活一个分众一样,健康传媒也只能养活一个上市公司。最终,华夏健康传媒要么成为该领域惟一的上市公司,要么被竞争对手兼并,李牧当然不能接受后一种结果。对于以场所为竞争主旋律的新媒体来说,地盘和网络意味着一切。在已出现地盘老大的市场状态下,通过购置液晶显示器,与一家一家医院进行“入门”谈判,时间成本太高,这条路对李牧来说是条死路。在这种情况下,李牧认为,并购速度对华夏传媒来说意味着一切。速度足够快,成功的概率才会高。
但是,速度显然不能代表一切。
令李牧最头疼的是,钱花出去了,却不见流进来。收购战略已经实施两年多,但华夏传媒却还未达到收支平衡,这远超乎当初的预料。目前公司还急需大笔资金来更换陈旧的液晶显示屏、合同到期需续签和招募更多广告招商类人才。投资方凯旋资本对公司现金流似乎早有所耳闻,不久前派出了一位职业经理人出身的财务顾问进入华夏传媒摸底。
昂贵的圈地?
李牧时不时有点心灰意冷,总在发愁从哪筹措或挤出现金,也在怀疑之前是否花钱太快。要说大手笔,那场惊心动魄的价格高达500万美元的收购映入眼帘,眼前闪过出自己与前CFO马超在会议室就具体收购价格进行一番争吵并最终决裂的一幕。
在全国各地分散的众多区域性经验健康传媒的公司中,最有规模和价值的行业第三名是成立于2005年的深圳金尊传媒。它以2000万元起家,董事长拥有8年政府工作经历,后又在广告及图书出版行业创业十余年。
在广东地区,特别是深圳,金尊传媒拥有2000多台液晶显示器,占有深圳70%的市场。而在深圳市场努力多年的群策传媒,却只能偏安于一些偏远以及社区医院,占有30%的市场。而华夏传媒,更是一直无法进入该市场。
在广告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一直是必争的战略要地。对于行业前两位的群策和华夏而言,金尊无疑是最好的潜在收购对象。
2007年12月9日,本是群策与金尊签订收购协议的日子,此前,群策与金尊已经过持续数月的谈判,群策的销售人员甚至已将金尊所拥有的液晶电视点位纳入了自己的销售表。
但最终宣布收购金尊的却是华夏传媒首席执行官李牧,价格是500万美元,此前群策传媒的出价是100万美元。
深谙收购之道的李牧也很清楚这个价码出的太高了,不过对此她有自己的想法:“出价过高是收购中买方所犯的最糟糕的和最常见的错误。但金尊在深圳市场对华夏来说是生死必争之地,而且死敌群策一直占有30%,一旦群策成功并购金尊,不但会给华夏传媒的长期销售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大大提高华夏传媒赶超群策的难度。”
对深圳金尊的收购,李牧志在必得,夙愿达成。只是现在,她也怀疑深圳金尊是否物有所值,尤其是在当时资本价格越来越高的宏观环境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