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4 16:06:50
|
查看全部
五、财与德的辩证法。
《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为生命之本。
财为阳,德为阴。阴生阳长,阳生阴养。德以聚财,财以养德。阴阳平衡,谓之幸福。
德是什么?是关于幸福人生的智慧。是透到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生命内在本质的智慧。是关于如何活出真我的智慧。是爱己爱人、悦己悦人的智慧。
试着和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可以无条件地悦纳自己和他人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中庸》: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形象。
当你懂得如何让自己幸福的时候,人们都将喜欢和你在一起。
当人们都喜欢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你惟一的任务就是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去获得幸福,以及如何正确的赚钱。
六、公与私的辩证法——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法。
没有用到自己身上的钱财,不属于我们自己。
人生有多少钱财真正用到自己的身上呢?(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连你的身体也是假的,空的。)
所以,放到你银行帐户里的钱也不一定属于你,特别是当这笔钱大到你根本花不完的时候。
所以,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家究其本质来说,只是社会资产的托管人。
小人不可能真正幸福。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真正幸福。——不管他们聚敛了多少财富。(陈水扁。黄光裕。和绅。)
对于黄光裕这样的企业家来说,最大的不值在于:他其实只是站在一个企业家的位置为客户、员工和社会提供服务,却背负了一个自私自利、甚至贪得无厌的名声。
黄光裕之所以身败名裂,仅仅是因为一个错误的信念:以为打到自己帐户里的钱都属于他自己,以为自己的身价只能靠钱的多少来衡量。这是大错特错!
资本是要流动的。钱是要流动的。财富是要流动的。谁有德性,谁在服务,谁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和价值,资本、财富和钱就流向哪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目的只是为了找到和活出那个真正的自我,找到履行自己独特的使命,活出自己独特的天命。赚钱的过程也只是服务于这个终极目标的一个手段而矣。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是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能力服务他人和贡献社会,并在服务他人和贡献社会的方式来找到自己,彰显自我,活出自我。
我们和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只是彼此共生的方式。我们彼此之间除了贡献对方,本质上一无所求。
所以,无私之谓大私。
那些自认为和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人,其实都是不懂得“自私”的人。他们只是活在名、利、财富与幸福的假相里。
只有那些智慧和德性具足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自私”的人,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利己益人的,都是有助于发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都是有助于扩充自己的德性和增加自己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