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吴左琼
    孩子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妈妈追问下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当事人的妈妈是杭州一位医学博士,一些题她也不会做。她将女儿“厌学”的原因归结于:一是女儿完全的零起点。二是老师每天都会布置所谓的“聪明题”,比较难。(见11月11日《钱江晚报》)
    博士妈妈不会做一年级题目的吐槽,揭示了两个问题:第一,虽然“零起点”教育的呼声一片,遗憾的是不但没有遏制“抢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遍地开花的早教、兴趣班、英语班……家长们的“领跑”和各种辅导班的泛滥,也在助长“抢跑”势头;第二,虽然提倡“零起点”教学,但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初中、高中环节的系统性改革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配套措施让学校和家庭彻底摈弃各种赶进度式的“抢跑”,当少数家长坚持让孩子“零起点”,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教育中让孩子面临受挫的尴尬。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教育减负政策,“零起点”是减负的重要一环。孩子在什么成长阶段,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舍本逐末,揠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过早学习一些无法理解和专注的东西,这样反而会让孩子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最终丧失自信心和兴趣,并将这种不快乐的记忆带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相反,如果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拥有了相应的能力时,学习起来能事半功倍。
    “零起点”制度实施后的各种“抢跑”,很大程度在于家庭和学校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自己不抢,别人都抢,就等于落后。根治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制度的宣传、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也需要做好各个阶段教学环节的配套改革,教学内容也需要更新,包括适当设置习题的难度。因为,教育毕竟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奥数”选手,在低年级教学中,信心和兴趣更重要。若时常出现因题目太难而导致“零起点”的孩子厌学,将会动摇“零起点”教育支持者的决心。
    培养孩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没有捷径,学龄低的孩子,相比于智力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培养,让孩子学会尊重规则,拥有时间观念,学会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往往比会说一句英语,认识几个字更重要。不尊重规律的“抢跑”,会让孩子后劲不足。改变观念,需要从学校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教育系统性改革入手。当然了,也需要有关部门对那些夸张、名不副实的“培训班”加以约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