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1|回复: 16

初冬驱寒三字经

发表于 2015-11-12 14:38: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冬季寒邪伤人由外而入,尤其容易侵袭人体的5个部位。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突遭雨淋或冬季不戴帽子,寒湿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晚上洗头后湿着头发睡觉,寒邪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干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后再入睡。
    肩颈背部 此处受寒日久,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经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最简便的方法是两掌心搓热捂在大椎穴;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冲大椎穴五六分钟。天气寒冷外出时最好戴上围巾,穿个坎肩。
    口鼻 冷饮会把寒气带入胃部,胃寒则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导致寒痰咳嗽等症。
    前胸和腰腹 前胸有膻中穴,长期寒瘀可致乳腺结节等症;腰部有命门穴,受寒会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阙穴(即肚脐),女性穿衣露脐会导致腹泻、痛经、不孕等病症。
    腿脚 中医常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一些人喜欢光着腿、穿凉鞋,甚至秋冬还不穿袜子,很容易诱发老寒腿、膝关节炎等。建议平时多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干辣椒,以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袜子。
    时值冬初,天气渐寒,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人体。
    1.顺时令。多吃时令蔬果,如苹果、萝卜、白菜等。一日三餐要有规律,早餐重营养,午餐要吃好、吃饱,晚餐宜清淡、易于消化。
    2.晒太阳。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傍晚时分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
    3.迈开腿。“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秋冬季节可以选择天气暖和的时候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最好每周3次――5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
    4.少熬夜。熬夜的人大都有类似的感受:一到凌晨三四点钟,就会手脚冰凉、脑子不听使唤,这其实就是熬夜内耗气血,寒邪乘虚入侵人体,导致经络阻塞的表现。
    因此,冬季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伤身。建议作息调整为“早卧晚起”,如果时间允许,躺到阳光照耀时再起床最好,可以躲避寒邪,避免阳气受到扰动。
    5.控情绪。越是冬季越要把控好情绪,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特别是中老年人,要学会宽松待人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3 08:24:29 | 查看全部
学习!问好!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08:47:16 | 查看全部

回 1楼(羊君) 的帖子

问好老师!感谢老师关心!回帖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3 10:59:04 | 查看全部
学习老师精彩华章 4学习交流.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1:11:51 | 查看全部

回 3楼(幸福海边) 的帖子

@Y0L]KYR(URNS]O0@YWEYOU.png
(9JF@ELT49}IM3PLFERY[3D.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3 14:13:0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4:15:51 | 查看全部

回 5楼(朱宁) 的帖子

]DT~P2JD_$OKWW(HN52_L5M.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4 12:16:07 | 查看全部
3辛苦了.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4 12:16:17 | 查看全部
我来学习老师美文,祝老师们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5 08:15:02 | 查看全部
问好建军老师,谢谢支持,回帖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