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管它什么“起跑线”,孩子,你慢慢来
□ 作者 梁艳燕
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10月31日在中山市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家庭教育大腕济济一堂,论剑家庭教育。在论坛上,不少专家对目前中国存在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普遍认为,孩子需要慢养,给予孩子一个“有机教育”。
何谓“有机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博士表示,即为给孩子提供一个缓慢成长的机会。“这个观念很通俗、很容易被接受,所以我在各地提出了这个概念。这个命题来自于陶行知先生,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现在给孩子都是提供有机会的东西,有机是指不违背规律、符合大自然孕育、符合成长、没有污染的、是循序渐进、是符合孩子成长的天性。有机教育的概念很容易理解。”
摒弃“起跑线”观点,实施“转折点”教育策略
对于中国式狂热的补课潮,对于少年得志的天才,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博士提出了“有机教育”概念,表示父母要摒弃“起跑线”观点,实施“转折点”教育策略。
“中国妈妈”让孩子过早失去童真快乐
杨雄称,现在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给他的照顾无微不至,最后衣服都不会穿,甚至到美国留学都要陪读,现实生活中这种“悲剧”很多。培养孩子不能“催熟”、不能“反季节”,不能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真和快乐。现在市场流行的观点太多,什么0岁要学游泳,3岁要学什么,好像过了3岁没有学,孩子就完蛋了。除了睡觉外,孩子24小时全部安排满,包括周末。学了钢琴有舞蹈,学了舞蹈有音乐,孩子弄得很辛苦。家庭教育中这种保姆式的喂养,甚至扩展到了国外。在国外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星期天,一些中国妈妈背着小提琴,孩子背着大书包,东赶西赶。美国孩子在踢球在玩的时候,中国家长则陪着孩子去补课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结果只要有中国妈妈居住的社区里,美国妈妈逃走了,日本妈妈逃走了,说“这样吃不消的,你们太厉害了,这样开发孩子,我们怎么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流行的教育观念出现了一些认识偏差,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杨雄表示,中国孩子不快乐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是被迫死记硬背,没有起跑就倒在起跑线上了。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
孩子培养是一个陪伴与“发现”的过程
“儿童的发展,有先后的规律性,有个别的差异性,有前后的一贯性。因为我们的小朋友有个别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不要急着让小朋友在我们希望的时间达到期望。”杨雄表示,孩子培养是一个陪伴与“发现”的过程。
什么叫发现?就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天赋、特性和兴趣,因势利导加以开发。在这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别人家长带孩子学英语,你也带孩子学英语,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教育培养孩子需要有一个耐心等待、陪伴发现的过程,这也是有机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发育不同。有的孩子开窍比较早一些,有些孩子比较晚一些,一定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家庭教育只能借鉴,不能完全拷贝复制。邻居家长培养孩子成功的范例,完全拷贝到自己孩子身上,却不一定成功。因为每个孩子的特性,发展潜力都不一样。“这里我要提一个现象,为何中国女孩比男孩成熟、功课成绩更好?在我看来,主要是女生更适合我们‘应试’教育体制,因为女孩比男孩更听话、更专心、更仔细认真,不像男孩子调皮,喜欢玩,心智成熟比较晚。”杨雄主张,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男孩女孩的教育要区别对待
在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来自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诸富祥彦详细讲述了日本的男孩和女孩的养育问题。诸富祥彦是一位教育咨询者,30年来接受了许多关于育儿的咨询。无论是儿童咨询处还是学校,他倾听过许多来自于很多家庭和孩子的烦恼。
诸富祥彦坦言,父母对男孩子、女孩子的养育有各自不同的困难。养育男孩最困难的时期是两个阶段,一是童年,二是青年期或成年前期。男孩子最大的困难是恋爱、结婚及就业相关的问题。父母最大的烦恼是男孩子能否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而养育女孩子父母最感困难的是,这个时期造成关系的扭曲造成母女一生关系不和。巧妙体现了母亲和女儿的扭曲关系,实际上遇到最多的是女儿诉说对母亲的埋怨和悲伤。
对待男孩,父母内心的稳定最重要
诸富祥彦称,实际上男孩从小就不是一个让父母省心的人,总是乱跑乱动,根本无法培养。总是让父母大呼“为什么你这个样子”,兄弟之间的吵架也经常发展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另外,男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且自尊心容易受伤。
在男孩子的养育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一句话,就是父母内心的稳定,养育孩子没有比提供安心的环境更重要的。父母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孩子也就得不到可以安心的环境。子女教育的基本是在孩子0岁至6岁之间倾注所有的爱,0岁至6岁是孩子精神智力建立最关键的时期。要毫不吝啬你的爱,要不断亲吻你的孩子,“我爱你,你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这样的话,和拥抱、亲吻这样的身体接触,让孩子在我是被爱的感觉中成长。请你给孩子“我是被爱”的安心感,即孩子感觉是有人爱我的,这样能感觉内心的稳定。
小贴士
如果要对孩子发怒,请离开孩子所在的地方一两分钟,一个人到卫生间发泄,平稳情绪再回到孩子的身边。和孩子在一起时有必要每一段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所以要每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烦燥用以下的方法,用1分钟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一,小声喊声“你这个小混蛋”;
第二,撕不要的纸,这是很有效果的,跟孩子一起撕;
第三,点上芳香剂,让情绪稳定下来。
此外,如果父母不能长时间陪孩子,即使只能和孩子1小时也不要紧,请在这非常短的时间安排充满浓浓的爱,对孩子而言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很长但不愉快,还不如短时间度过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时光,这样对孩子的内心稳定更加有效。
至于母亲需要多长时间和孩子一起相处?诸富祥彦表示,根据自己的养育方式决定。如果想希望和孩子随时在一起,那就当家庭主妇,如果一天想和孩子分开5个小时那就选择当临时工。如果觉得自己不擅长养育孩子,一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5个小时就够的话,那就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养育孩子,自己主要从事工作就好了。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养育孩子,对于母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培养女儿,母亲不要成为“毒妈妈”
诸富祥彦表示,常听人家说女儿省心好养,“小的时候是这样的,但会改变的。”女孩子听话也比较集中精力做事情,另外,女孩也很顽强,受挫之后也容易重新站起来。对父母而言与好动的男孩相比,养育女儿相对轻松一些。虽然说好养,但是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很大,母女关系出现问题的情况也比较多。因为她们是同性,常见的问题有“正因为女儿是女的,所以当母亲的我最理解女儿的心情”。男孩的话即使不刻意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母子的距离自然形成。但作为女儿,母亲往往一直想女儿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不愿放开。其结果是很多母亲容易将女儿看成自己的投影,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强加给女儿,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就寄托在女儿身上,这便让女儿觉得“窒息”,“活着难受”,让她一辈子都感到痛苦。在日本将这种现象称为“毒妈妈”,并成为了一大社会问题。
另外,这样的女儿到40岁 、50岁 、60岁都会感到因为妈妈的存在让我一辈子不幸福。我们对她进行辅导也要花上10年时间才能慢慢得到纠正,另外情绪不稳的母亲将女儿当成诉说烦恼的对象,一直依赖,使女儿为了母亲不出嫁、为了照顾母亲奉献自己一生的情况也不少,这种现象称为“守墓女”,也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小贴士
对于女儿而言,母亲是最亲近的同性,希望母亲接纳自己,这种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为了报答母亲的期望拼命努力,结果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也有的因为自己达不到母亲的期望而内疚、自咎,因而对母亲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即“大孩子”。因此,母亲首先要反省是否对女儿过于期待、是否太勉强女儿。
另一方面,母亲也可以成为女儿人生的好模范。看到母亲每天快乐地生活,女儿也就擅于找到人生的快乐,看到母亲快乐女儿也能快乐。相反,生活在无聊、怨言不断的母亲身旁的女儿,受到母亲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比较悲观。母亲自身先寻找感觉愉快和想做的事情,而且在休息时一起与女儿做做饭、做做手工艺、一起运动,母亲和女儿共同快乐的体验能刺激女儿的好奇心,有利于双方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兴趣,养育女儿最重要的是当女儿有烦恼和遇到困难时,能够向母亲诉说这一关系的建立。
第三,女孩子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合群及和同学搞不好关系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母亲是我坚强的后盾、母亲一定会保护我”的意识,肯定会非常烦恼。平时在家里给孩子营造一种让孩子倾诉自我的气氛,听孩子倾诉时给她具体的建议这并不重要。而是首先静下心来好好听女儿诉说,表示出有同感,身体上也尽量贴近,而且尽量跟孩子说“谢谢你把麻烦告诉我”。这个诉求一旦满足孩子就有安心感,之后如何处理自己就会思考了。
第四,女孩子比较沉稳,在记忆学习上也比较容易完成任务。正因为如此,母亲的要求往往要高于男孩,尤其是女性对同性相对更严厉。很多母亲不善于夸奖女儿,为了让女儿的才能得到发挥,从小就应该多多夸奖孩子,让她树立自信。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得到母亲的夸奖和认可的话,自信的基础、自我认同感就容易形成。女孩子在各方面容易受到母亲的影响,养育女孩子的关键取决于母亲自身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