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就在于耕地。只有守住耕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2008年国土资源部明确了耕地占补时序,规定非农建设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须经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从而解决了耕地占补平衡中耕地数量不平衡的问题。
但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占补平衡”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地方只注重耕地数量平衡而忽视耕地质量平衡。二是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三是后续监管力度不够。
经过多方面不懈的努力,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植物生长剂以及过度复耕的基础上。粮食是长在地上的,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耕地上下手,不断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数量与质量并重。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坚守耕地红线的理念。随着人口增长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耕地资源会更为趋紧,耕地红线必须始终坚守,这既是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所在。
二是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加快划定和成果完善的步伐,尽早将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保护起来。
三是进一步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土地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建立更加科学化、更具操作性的质量验收制度、程序和标准。
四是加强对补充耕地的后续监管,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进行重点跟踪监测与统计。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