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赵小婷 自由职业者
  作为国企改革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4日发布《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针对“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资流失、国资增值保值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其中,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督,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逐步实现国资的资本证券化,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重组成为亮点和重点。(11月5日《证券时报》)
  管理国企,从过去的“管资产”到现在的强调“管资本”为主,目的就是按照市场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以证券化为形式,确保国有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地位,激发活力、创新力和内生动力。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找到了管理和监管国企改革的“牛鼻子”,对于改变过去的“管人管事管资产”一揽子大包大办模式,对于改变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必然起到一两拨千金的作用。通过管资本,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断增强国企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要实现政企分开,首先是要在设立管理的体制“界面”和“隔离带”上动脑子。
  新组建或改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成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隔离带’,今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指令主要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一平台,通过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化的方式往下层层传导,规避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其次,可以从国资证券化入手。以管资本为主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这就必须依托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一方面,通过国资证券化这一途径,减小政企分离改革的行政阻力,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可实现增资降杠杆,这也是政府很愿意接受的改革方式。
  另一方面,国资证券化之后,国企产权由政府控制的单一主体变为多种形式的混合多元主体,而多元化的产权自然就意味着“政”和“企”之间的“空间距离”远了,有助于国企形成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相互牵制和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间接实现了政企分开。
  而如果能够实现国企资本的证券化,同时还能够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本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更完善和金融工具更多元的前提下,这就为推动国资证券化创造了很好的前置条件,水到渠成,证券化效果就会更好。另一方面,国资证券化可以解决谁来投资国有资产、谁来经营、谁来盘活国有资产的问题。通过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市场竞价和监督,确保“权责明晰、突出重点、放管结合、稳妥有序”的资本改革目的实现,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政企分离,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通过国资证券化的股东责任,还可以实现国企的保值增值。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构架中,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一项重要改革。它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可以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按照责权对应原则切实承担起保值增值责任。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外部监管压力促使国企完善公司治理,坚持放管结合,该管的科学管理、决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决不越位。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提高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发挥国资布局、调整和市场导向的作用,通过增资扩股、借壳上市等方式调整国资在上市公司的比例,将资源进一步向优质的上市国企集中。也可以开展兼并重组,将国资布局到有盈利前景、有利于经济转型的高端设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中去。通过资产、资本的证券化,加快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国企改革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就为实现国企改革的“十三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更是有力的推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