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9|回复: 0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警惕滑吏的“反作为效应

发表于 2015-11-17 22:00: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消息来源:人民网
  在各类不作为现象中,有一种“反作为效应”,危害比不作为更甚。
  何谓“反作为效应”?简单说,就是为官者常常事不尽做,功不全用,保存一块“自留地”,以作为“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一些主管部门和业内官员对自己分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是凭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去最大限度地解决,而是人为地留些“尾巴”,养灾自重、养难自重、养患自重,以图得到重视、得到经费、得到擢升。就像古代一些治水官吏,从来不是三下五除二堵好决口,而是不断挟水患邀功,逼迫朝廷调拨更多银钱。
  对照现实,有的部门总喜欢未干先吹,不是吹功劳,而是显摆工作有多棘手、难度有多空前,到头来工作进展轻松,还不是因为“领导指挥有方、众人精诚付出”?有的地方为应对突发性灾害或者社会治理问题,成立临时协调机构,集中力量进行处置,个别人不愿速战速决,生怕事了“庙”散,宁愿延误工作进展也要占住位子。种种怪相,无非是为了以工作之“艰辛”、付出之“巨大”,垒高自己的“功劳碑”。问题就在于,是真的本领强、干劲大吗?
  一些人把“反作为效应”当做“升官经”,在本职岗位上尸位素餐,整天制造忙碌工作的假象,殊不知,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明眼人一看就心知肚明。这种封建“滑吏”的糟粕遗风,如果不能及时摒弃,早晚深受其害。正像有些劣医,为了能“钱如东海长流水”,奉行“外科之疡疽,未必肯令一药而愈”的恶习,结果坏了名声,到最后反砸了自己的饭碗。
  为官从政,实在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做人做事既要考虑上级怎么想,更要考虑群众怎么看。让群众满意,才是对本职工作的最大尊重。“反作为效应”造作取巧,为党的纪律所不容,与“三严三实”要求格格不入。奉劝那些执迷不悟的干部,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凭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去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切忌以奇技淫巧、歪门邪道去博所谓的功名。
  “反作为效应”之所以受推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官员职责不明确,失职没追究,渎职无处理。有鉴于此,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让群众知晓干部在做些什么、完成得怎么样,让百姓积极参与监督、批评。也要从制度上厘清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明确详细的行政流程,并辅之以科学严谨的绩效考核,加大问责力度。尤其是,对办事拖拉、推诿塞责、失时误事的干部要坚决问责,隔断他们的上升空间。“反作为效应”并非是吏治的不治之症,完善群众监督、坚持制度治本和深度问责,给它釜底抽薪,让它失去市场,就能把它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至道贵兼济,岂固为身谋。”有多大权力就要尽多大职责,职务与干事业是相辅相成的,职务只是干事业的平台,而不是填起欲壑的簸箕。把事业干好了、干实了,才是合格的干部。不想干事只想当官,甚或借助不入流的手段去升官,结果不仅“有心栽花花不开”,更可能跌入违纪违法深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